针灸治疗阿片类依赖的临床研究
韩济生团队(1982)初步将内源性阿片肽机制引入到针灸干预药物中,电针能显著改善戒断症状和减少药物用量,与通过刺激内源性物质的释放用于替代外源性阿片类物质的作用有关。团队后期将37例男性海洛因成瘾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美沙酮组和美沙酮+HANS组,前者用美沙酮14天递减疗法,后者以经皮肤电刺激为主,辅助小剂量美沙酮配合治疗,选用一侧合谷和劳宫,对侧内关和外关,双侧行间和三阴交。刺激频率为2/100Hz;电流强度:第1天为5~7mA,第2天为10~15mA;第3天为15~25mA;第4天及以后15~30mA。每天治疗3次,连续治疗14天。结果显示脱毒期的美沙酮临床用量可降低约75%,且明显缓解脱毒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吴鎏桢等观察了给予4次、2次、1次100Hz电针刺激,对照观察电针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作用,发现4次电针刺激抑制自然戒断症状的作用优于单次,说明针效有累加作用;且多次(2~4次)电针刺激对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至少可维持1周。为了观察督脉穴在海洛因依赖脱毒治疗中的有效性,曾湘玲等将70例海洛因依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美沙酮10天递减法配合针刺督脉穴)和对照组(美沙酮递减治疗)。结果显示:两组出汗、焦虑和肌肉骨骼疼痛症状均改善,且针药结合的作用更显著。宋等将60例海洛因依赖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针刺和美沙酮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美沙酮治疗,选取内关、合谷、三阴交三个穴位进行治疗,连续治疗7天,结果表明,治疗组戒断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Lin等(2012)系统分析了1970年来,中国和外国的有关针灸治疗阿片成瘾的文献,涉及1034名受试者(711例来自中国,其他来自美国、英国和伊朗),涉及穴位NADA中5种耳穴(外国)和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和内关(我国常用),治疗方式包含了耳针、体针及电针,疗程从3天到6个月不等。结果显示4项使用耳针戒断的试验,有3项未发现差异;5项体针治疗和1项电针治疗均有显著疗效,但是,此报告中有80%的文献质量较低,仅20%的文献质量较高,所以缺乏高质量的针刺临床试验证据去评估针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