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二)中医认识

1.病因病机

由于慢性弥散性疼痛为本病核心症状,因此纤维肌痛综合征当属祖国医学之“痹症”范畴。《内经》中提出“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论,《时方妙用·痹》中提出:“风为阳邪,寒与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郁滞而为痛,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亦必假风以为师,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谈也。”因此,感受风寒湿邪是该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该病的病机为禀赋素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营卫不和,以致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内侵而致病。痹病初犯人体,多留于肌表,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僵硬等症。素体虚弱,脏腑亏虚,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是本病的主要内因,会出现失眠疲劳等精神症状。

2.辨证思路

(1)脏腑辨证

本病从筋痹、肝痹辨证。肝主筋,肝血濡养,若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成为肝痹。因此治疗重在舒筋活络,养血柔肝,脏腑辨证分虚实,实证为气滞血瘀和湿痰痹阻,虚证为气血亏虚和肝肾不足,肝脾失和为虚实夹杂。实证以行气化瘀、祛湿化痰为主;虚证以补气血、益肝肾为重;虚实夹杂则宜调和脏腑功能。常用的药物包括柴胡、当归、白芍药、川芍、木瓜、薄荷、酸枣仁等。

(2)经络辨证

《灵枢·周痹》云:“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本病归属痹症范畴,因此经络辨证非常重要。唐倩等人将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出现的压痛点与中医经络腧穴一一对应,结果发现这些压痛点所在位置虽不能与腧穴定位完全对应,但大致都在某条经脉循行的区域里,而且在这些经脉中阳经占绝大多数,其中涉及手、足太阳经所过区域的有4处,少阳经有2处,阳明经有1处,少阴经有1处,厥阴经有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