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1.病因
(1)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70%~9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慢性胃炎活动性的存在高度提示Hp感染。
(2)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阿司匹林)等药物和乙醇摄入是慢性胃炎相对常见的病因。
(3)自身免疫性胃炎在我国相对少见。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胃炎,主要表现为以胃体为主的萎缩性胃炎,伴有血和(或)胃液壁细胞抗体和(或)内因子抗体阳性,严重者因维生素B12缺乏而有恶性贫血表现。
(4)其他感染性、嗜酸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胃炎和Ménétrier病相对少见。
2.病理假说
(1)生物因素假说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致病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①Hp产生多种酶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如氨、过氧化氢酶、蛋白溶解酶等对胃黏膜有破坏作用;②Hp分泌的细菌毒素可导致胃黏膜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及坏死;③HP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性损伤。
(2)免疫假说
自身免疫反应是部分慢性胃炎的病因,以胃体胃炎表现为主,自身免疫反应会破坏壁细胞,因此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arietal cell antibody,PCA),伴有恶性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intrinsic factor antibody,IFA)。IFA与内因子结合后会阻断维生素B2与内因子结合,导致恶性贫血。
(3)物理因素假说
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过热、过冷等食物,可导致胃黏膜的反复损伤。
(4)理化因素假说
非甾体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反流,而胆汁反流亦可破坏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变。
3.疾病分类
基于病因可将慢性胃炎分成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4.疾病症状
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缺乏、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5.体征
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6.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的诊断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而内镜下判断的萎缩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
(1)内镜诊断
非萎缩性胃炎表现为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血管透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2)病理诊断
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或肠化,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