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一)西医认识

1.病因

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和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2.病理假说

(1)遗传

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东方国家。

(2)免疫调节紊乱

免疫学研究认为多种因素参与了UC的发病,这些因素可能触发一个连续的慢性免疫过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和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等参与了此过程,这些效应细胞释放的抗体、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肠黏膜组织破坏和炎性病变。

(3)感染

感染可能作为UC发病的始动因子,引起免疫反应,或者作为抗原扳机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反应。

(4)环境因素

环境致病因素认为本病的发病系外因通过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机制,导致肠上皮和组织细胞持久的损伤。

3.疾病分类

(1)临床类型

①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②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③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④急性型: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明显,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上述各型可相互转化。

(2)临床严重程度

轻度:腹泻<4次/日,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重度:腹泻>6次/日,有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分钟,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3)病变范围

可分为直肠炎、左半结肠炎(结肠脾曲以远)、全结肠炎(病变扩展至结肠脾曲以近或全结肠)。

(4)病情分期

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很多患者在缓解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加重症状,使疾病转为活动期。

4.疾病症状

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UC的主要临床症状。起病多为亚急性,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与缓解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临床分型及病期等有关。

(1)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 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系黏膜炎性渗出、糜烂及溃疡所致。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轻者排便2~4次/日,便血轻或无;重者>10次/日,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多数为糊状,重症可呈稀水样大便。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的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表现为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 多有轻至中度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亦可累及全腹。常有里急后重,便后腹痛缓解。轻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重者如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可有持续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 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4)体征 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甚至肠型。若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体征,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2)全身反应

1)发热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的活动期,呈低至中度,高热多提示有严重感染、并发症或病情急性进展。

2)营养不良 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多出现在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者。

(3)肠外表现

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恢复;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可与UC共存,但与UC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

5.诊断标准

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以及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孤立性直肠溃疡、结肠克罗恩病后,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1)确诊

①腹泻或便血6周以上,结肠镜检查发现一个以上的下述表现:黏膜易脆、点状出血、弥漫性炎性糜烂、溃疡;或钡剂检查发现溃疡、肠腔狭窄或结肠短缩。同时伴有明确的黏膜组织学改变:活动期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杯状细胞缺失。缓解期隐窝结构异常(扭曲分枝)、隐窝萎缩。②手术切除或活检标本在显微镜下有特征性改变。

(2)疑诊

①病史不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有相应表现;或有相应病史,伴可疑的结肠镜检查表现,无钡剂灌肠检查;或有典型病史,伴可疑的钡剂灌肠发现,无结肠镜检查报告。均缺乏组织学证据。②手术标本大体表现典型,但组织学检查不肯定。

(3)诊断内容

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疾病的临床类型(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暴发型)、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病变范围(直肠炎、左半结肠和广泛结肠)、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和癌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