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1.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主要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常见因素:食物及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昆虫叮咬。
(2)物理因素:机械刺激、冷热、日光。
(3)遗传因素。
(4)精神因素与内分泌改变。
(5)系统性疾病伴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
2.病理假说
各种原因导致的肥大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活化与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导致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是荨麻疹发病的核心环节。从而表现为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一系列的局部及全身的临床症状。
引起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活化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免疫性机制
多数为Ⅰ型超敏反应,即IgE介导的荨麻疹。少数为IgG介导的Ⅱ型、免疫复合物介导的Ⅲ型或T细胞介导的Ⅳ型超敏反应。
(2)非免疫性机制
主要是指物理因素(冷、热、水、日光、震动、运动等)、某些分子的毒性作用(食物、药物、动物毒素)、补体、神经递质等,通过肥大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配体间的直接作用导致细胞活化。
(3)其他机制
凝血功能的异常和维生素D3的缺乏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具体机制仍然不明。
3.疾病分类
根据病程、病因等特征,可将本病分为自发性荨麻疹和诱导性荨麻疹两大类。自发性荨麻疹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4.疾病症状
荨麻疹的典型表现:风团及不同程度的瘙痒,可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
(1)急性自发性荨麻疹
起病常较急,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的发作不足6周。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有时风团可呈苍白色。数分钟至数小时后水肿减轻,风团变成红斑并逐渐消失,不留痕迹,皮损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严重者会伴有心慌、烦躁、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症状;胃肠道受累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也有可能累及呼吸系统。
(2)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且每周发作至少两次者成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常与感染及系统性疾病有关。此外,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青霉素等都会加剧病情。
(3)诱导性荨麻疹
常见的有皮肤划痕症、冷接触性荨麻疹、热接触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振动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运动诱导性荨麻疹。
5.诊断标准
根据发生及消退迅速的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等临床症状,本病不难诊断。但确定病因较为困难,应详细询问病史、生活史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各种物理性荨麻疹及非物理性荨麻疹的诊断还需要依赖各种特异性的诊断试验(如冰块试验等)。本病还要注意与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等进行鉴别;伴腹痛腹泻者应与急腹症及胃肠炎鉴别;伴高热和中毒症状者,应考虑合并严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