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治疗
1.脑梗死的西医治疗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最根本目标是挽救缺血半暗带,避免或减轻原发性脑损伤,对有指征的患者,应立即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并根据患者发病时间、病因、发病机制、卒中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的基础疾病、脑血液储备功能和侧支循环状态等具体情况,遵循卒中指南的指导,制定适合患者的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处理、特异性治疗、急性期合并症处理、早期康复治疗及早期开始二级预防。
(1)一般处理
1)吸氧和通气支持 必要时可给予吸氧,以维持氧饱和度>94%。
2)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 脑梗死后24小时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有条件者可根据病情进行更长时间的心电监护。
3)体温控制 对体温>38℃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对中枢性发热患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予以人工亚冬眠治疗,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4)血压控制 遵循个体化、慎重、适度原则。①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②发病72小时内,通常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衰、主动脉夹层、先兆子痫/子痫等其他需要治疗的合并症,才可缓慢降压治疗,且在卒中发病最初24小时内降压一般不应超过原有血压水平的15%。③卒中后若病情稳定,持续血压≥140/90mmHg,可于发病数天后恢复发病前使用的降压药物或开始启动降压治疗。④对卒中后低血压和低血容量,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采用扩容升压措施,纠正可能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心律失常。
5)血糖控制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较常见,超过10mmol/L时,应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值控制在7.7~10mmol/L;若发生低血糖(<3.36mmol/L)时,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纠正。
6)营养支持 应重视卒中后液体及营养状况评估,对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使用营养补充剂。
(2)特异性治疗
是指对缺血损伤病理生理机制中某一特定环节进行的干预,包括:
1)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和尿激酶(urokinase)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①rtPA静脉溶栓:发病3小时或3~4.5小时,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使用方法:rtPA0.9mg/kg(最大剂量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小时。溶栓药用药期间及用药24小时内应严密监护患者,定期进行血压和神经功能检查。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和呕吐,或神经症状体征明显恶化,考虑合并脑出血时,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②尿激酶静脉溶栓: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6小时内,对符合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分钟。
2)血管内介入治疗 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和支架术等。
3)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剂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急性期、溶栓后24小时内均不推荐使用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以免增加脑出血风险。
4)抗凝治疗 一般不推荐急性期应用抗凝药来预防卒中复发、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预后。但对于合并高凝状态、有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的高危患者,可使用预防剂量的抗凝治疗。对大多数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在发病后4~14天开始口服抗凝治疗,进行卒中二级预防。
5)脑保护治疗 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镁离子和他汀类药物等,可能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6)扩容治疗 纠正低灌注,适用于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
(3)急性期并发症处理
1)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可使用20%甘露醇每次125~250mL静滴,若心肾功能不全改用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每6~8小时一次;对于发病48小时内、60岁以下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伴严重颅内压增高患者,施行骨瓣减压术是有效挽救生命的措施。
2)梗死后出血 症状性出血转化应停用抗血栓治疗等致出血药物,无症状性脑出血转化一般可以继续使用抗血栓治疗。
3)癫痫 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对孤立发作一次或急性期痫性发作控制后,不建议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卒中后2~3个月再发的癫痫,按常规进行抗癫痫长期药物治疗。
4)感染 应实施口腔卫生护理、间歇导尿和酸化尿液预防肺炎及尿路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敏感抗生素。
5)上消化道出血 常规应用静脉抗溃疡药进行预防;已发生出血者,应进行冰盐水洗胃、局部应用止血药;出血量多引起休克者,必要时输血,并及时进行胃镜下止血或手术止血。
6)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下肢抬高,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对高风险患者可给予较低剂量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1次/天)进行预防性治疗。
7)心脏损伤 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高龄或原有心脏病患者,甘露醇用量减半或改用其他脱水剂,积极处理心脏损伤。
(4)早期康复治疗
制定短期和长期康复治疗计划,分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疗方法。应重视语言、运动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康复训练,常规进行卒中后抑郁筛查。
(5)早期二级预防
对于病情稳定的急性卒中患者,应尽可能早期安全启动卒中的二级预防,并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2.脑出血的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其中内科治疗包括:①一般处理,如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必要时禁食等。②降低颅内压。③调整血压:一般来说收缩压>200mmHg或平均动脉压>150mmHg时,要用持续静脉降压药物积极降低血压;当收缩压>18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时,如果同时有疑似颅内压增高的证据,要考虑监测颅内压,可用间断或持续静脉降压药物来降低血压,但要保证脑灌注压>60~80mmHg;如果没有颅内压增高证据,降压目标为160/90mmHg或平均动脉压110mmHg。脑出血恢复期尽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④止血治疗:根据出血原因采用针对性的止血药物进行治疗,如肝素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华法林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维生素K1拮抗。⑤亚低温治疗。
严重脑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时内科治疗通常无效,外科治疗则有可能挽救生命,但外科治疗通常增加严重残疾风险,主要的手术方法包括: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术和脑室穿刺引流术等。目前对于外科手术适应证、方法和时机选择尚无一致性意见,主要应根据出血部位、病因、出血量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全身状况决定。一般认为手术宜在早期(发病后6~24小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