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二)中医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精化髓,骨赖髓以充养,故“肾主骨”。肾精充足,则生化有源,骨骼坚固有力,反之则疏松易折。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精依赖脾精滋养得以不断补充;若脾失运化,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导致肾精亏损,脾肾俱虚,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终致骨质疏松症。又因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易受外邪侵袭,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有血瘀。此外,“肝主筋”“肝肾同源”,肾阴虚可导致肝阴虚,最终发展为肝肾阴虚,髓枯筋痿,而致骨痿。因此,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肾虚、脾虚、血瘀及肝失条达等,其中肾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其病机特点为“多虚多瘀”。按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四种证型,即肾阳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