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1.病因
稳定型心绞痛是由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还可由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风湿性冠状动脉炎等引起。
2.发病机制
(1)心肌产生能量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氧供。当心肌需氧和供氧不平衡时会产生心肌缺血。心肌氧供取决于动脉氧饱和度、心肌氧扩散度和冠状动脉血流,而冠脉血流又取决于冠脉管腔横截面积和冠脉微血管的调节。管腔横截面积和微血管都受到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循环有强大的储备力量。在剧烈运动时,其血流量可增加到静息时的6~7倍;在缺氧状况下,正常的冠状动脉可以扩张,也能使血流量增加4~5倍。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冠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从而使冠状动脉对应激状态下血流的调节能力明显减弱。当患者运动时会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增强及血管壁紧张度增加,从而导致心肌需氧量增加,最终引起氧的供需不平衡引发心肌缺血。缺血心肌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激活、心肌耗氧增加、冠状动脉收缩等,进一步加重缺血。
(2)心肌缺血诱发疼痛的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一般认为,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肌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质以及一些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在心肌内大量积聚,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段,传至大脑,产生疼痛感觉。因此,与心脏自主神经传入处于相同水平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区域,如胸骨后、胸骨下段、上腹部、左肩、左上肢内侧等部位可以出现痛觉,这是牵涉痛产生的可能原因。由于心绞痛并非躯体神经传入,所以常不是锐痛,不能准确定位。
(3)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虽然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血液供应减少,但在静息状态下,仍然可以满足心脏对氧的需要,故安静时患者无症状;当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劳力、激动、寒冷刺激、饱食等,使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或心率增快,均可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的发作。稳定型心绞痛常在同样的心肌耗氧量下发生,即患者每次在某一固定运动强度的诱发下发生症状,因此症状的出现很具有规律性。一旦当发作的规律性在短期内发生显著变化时(如诱发症状的运动强度明显减低),则提示患者出现了不稳定型心绞痛。
3.疾病症状
(1)疼痛特点
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其疼痛的特点为:
1)部位 典型心绞痛是位于胸骨体之后或左前胸,可波及心前区,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清。可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左肩部、左背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以及其他部位。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相似。
2)性质 疼痛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诉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疼痛。
3)持续时间 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至10分钟,大多数情况下3~5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
4)其他表现 胸痛发作时,可伴有呼吸困难,也可伴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或虚弱感、头晕、恶心、坐立不安或濒死感。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5)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快速行走、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舌下含化硝酸酯类药物2~5分钟也可迅速缓解症状。
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发作诱因、频率、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一般在数周内无明显变化。
(2)严重程度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将心绞痛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1)Ⅰ级 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2)Ⅱ级 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寒冷时受限制更明显;平地步行200米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3)Ⅲ级 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200米内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4)Ⅳ级 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4.疾病体征
稳定型心绞痛通常无特征性体征。胸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等,有可能出现第三、第四心音和轻度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但均无特征性。
5.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发作时心电图或心电图负荷运动试验特征表现可拟诊。对于高度怀疑此病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明确诊断。
(1)病史
有胸痛病史。
(2)体格检查
常无明显异常,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
(3)实验室检查
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贫血、甲状腺功能等。胸痛明显或持续时间长者,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等。
1)心血管危险因素 空腹血糖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必要时做糖耐量试验;空腹血脂检查,包括血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L)及甘油三酯(TG)。
2)贫血和甲状腺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检查筛查有无贫血诱发心绞痛;临床疑似甲状腺疾病,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3)心肌损伤标志物 胸痛明显或持续时间长者,需检查血心肌肌钙蛋白(cTnT或cTnI)、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以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鉴别。
(4)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 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或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有部分患者可以发现左室肥厚、左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律失常及传导障碍等情况,这些可能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可能病因和机制。
2)发作心电图 在胸痛发作时建议行心电图检查,并于缓解后复查。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有的表现为心内膜心肌缺血,如ST段压低(≥0.1mV);有的出现T波变化,如T波倒置,在平时T波倒置者可表现为正常(T波“假性正常化”),有利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
3)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日常生活时心肌缺血的证据和程度。当出现与疼痛发作相一致的ST-T波改变,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心电图负荷试验 静息心电图无明显异常的患者,需要极量(按年龄预计达到最大心率)或亚极量(85%~90%的最大心率)运动试验诱发,有助于明确诊断,并进行危险分层。常采用平板或踏车运动试验。阳性标准为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运动中或运动后心电图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60~80ms)且持续2分钟以上,或运动中出现血压下降者。当运动中出现明显症状、ST段明显压低(≥0.2mV)、ST段抬高(≥0.1mV)、心律失常或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250mmHg或舒张压>115mmHg)等,应立即终止运动试验。需要注意的是,心肌梗死急性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为平板运动实验的禁忌证。
(5)放射性核素检查
1)核素心肌显影及负荷试验 采用锝-99m标记的放射性药物作用示踪剂,配合单光子发射CT(SPECT),运动或药物(双嘧达莫或腺苷)负荷下出现缺血区域灌注缺损。
2)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PET) 用于心肌灌注显像,除了判断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外,还可了解心肌代谢状况,并准确评估心肌活力。
(6)超声心动图检查
1)经胸超声心动图 多数患者静息状态下无异常,运动或药物负荷时可出现缺血区域心室壁节段运动异常。还可以计算左心室功能,排除其他结构性心脏疾病,如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有助于心绞痛的鉴别。
2)颈动脉超声心动图 若发现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和(或)存在粥样斑块,提示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可能性增加。
(7)多层螺旋CT或电子束CT检查
1)多层螺旋CT或电子束CT平扫 可检查出冠状动脉钙化并进行积分,但钙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却并不相关。因此不推荐将钙化积分用于心绞痛患者的诊断评价。
2)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 通过冠脉二维或三维重建判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钙化情况。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敏感度高。需要注意的是,当存在钙化病变时会影响对其狭窄程度的判断,可能高估狭窄程度。
(8)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是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最有价值的有创性检查手段,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它可以显示直径在100μm以上的血管,可判断狭窄病变的部位并评估严重程度,也有利于治疗决策的选择和预后判断。一般认为,管腔直径狭窄>70%会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该检查对糖尿病患者、年龄>65岁老年患者、年龄>55岁女性胸痛患者更有价值。严重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精神异常不能合作者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血管造影的得益低于风险者,不推荐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9)其他检查
1)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 从管腔内显示冠状动脉横截面的逐层结构,有助于更为精确计算管腔狭窄程度及分析病变的性质,指导介入治疗操作和疗效评估。但不是一线的检查方法,只在特殊的临床情况及为科研目的而进行。
2)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较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分辨率更高,对于识别斑块性质更为精确,尤其对于血栓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其穿透力弱,在血管较大的部位(左主干病变)应用受到限制。
3)血流储备分数(FFR) 可以通过测定血管病变远端/近端压力阶差来计算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反映冠脉狭窄引起的压力改变,是较为准备的功能学评价指标,尤其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方面有重要指导价值。
6.严重程度评估
可根据稳定型心绞痛的严重程度、负荷试验、左心室功能、心肌缺血成像、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