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二)中医认识

单纯性肥胖在中医辨证中属于“肥人”“胖人”“肥满”“痰湿”等范畴。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对肥胖的论述,《灵枢·卫气失常》:“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脂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肉腘坚,皮满者,肥。肉腘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伯高把肥胖人群分为“肥”“膏”“肉”三类。此外,《内经》还对肥胖的病因、病机、并发症及治疗进行了详细描述,为后人研究此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把肥胖的病因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嗜好甜食肉类;②少言懒动;③先天禀赋不足;④情志伤害;⑤年龄和性别;⑥地理因素。过食肥甘厚味则易阻滞中焦,致脾气不升,聚生痰湿,久则脾虚失运,痰湿膏脂滞留周身,致形体肥胖;劳动不足则易气虚,《内经》曰“久卧伤气”,气虚失于运化,津液代谢异常,易生痰湿,积聚全身而致肥胖。中医对肥胖的治疗包括草药和针刺,如《医部总录》记录:“人太肥欲得瘦轻健,传。用冬瓜作羹作长食,欲肥则勿食。”取冬瓜淡渗利湿之效。《灵枢·终始》指出“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提示针刺治疗应与四时相应;《内经》云“春主生发,夏主生长,秋主收藏,冬主封蛰”,秋冬两季人常少动,又喜吃食,故常易致肥,此时,施以针刺,另嘱患者多动少食,则事半功倍。肥人体型较常人胖大,针刺时,应取长针深刺而久留针,方能达到疗效,故《灵枢·终始》又云:“年质壮大,肤革坚固,固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除了《内经》外,诸如《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等均有对肥胖及其伴随症状的治疗描述,《针灸甲乙经》曰:“治疗肥胖病,嗜饮明显者取承浆;嗜卧明显者灸五里;消谷善饥者去三里。”

辨证分型

(1)脾虚湿阻型

肥胖,水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食欲缺乏,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红。

(2)胃热湿阻型

肥胖,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数,舌苔腻微黄,舌质红。

(3)肝瘀气滞型

肥胖,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闭经,失眠多梦,脉细弦,苔白或薄腻,舌质暗红。

(4)脾肾两虚型(肾脾阳虚)

肥胖,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痿,阴寒,脉沉细无力,苔白,舌苔淡红。

(5)阴虚内热型

肥胖,头晕眼花,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脉细数微弦,苔薄,舌尖红。

症状符合2~3项以上,舌、脉象基本符合者,即可诊断为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