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归经
2025年08月10日
一、中药归经
汉唐时期并未有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的明确记载,《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之渊薮,最早确定了五味、疾病等与五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归纳了中药对机体脏腑的趋向性作用,实为后世中药归经理论产生的学术渊源。宋金元时期,中药归经作为一门单独的药性理论渐成体系,宋代《图经本草》是最早进行脏腑辨证用药的著作,书中记载瞿麦“通心经,利小便最要”是中药归经最早的雏形;宋代《本草衍义》论述泽泻时,提到“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首次出现了“归……经”的字样,为后来“归经”一词的正式提出产生重要影响。张元素重视十二经辨证,主张分经用药,并将每一脏腑的病证也按照寒、热、虚、实分类,针对不同的病证,确立了相应的治疗法则与药物,建立了由“药物-干预疾病-脏腑定位-药物归经”的药物归经逻辑论证体系,将归经思想上升为理论。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明确指出了每一药物的归经,并以列表的形式将归入各经的药物进行了总结,称为“向导图”,这是中药归经的第一次大总结。明清时期中药归经理论渐趋成熟完善,药物归三焦、走卫气营血、入络和入奇经等思想形成,归经理论朝着更具针对性、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中药归经理论的建立,经历了两种定位形式:一是六经定位,源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通过六经病-六经病病位-代表方剂-方中君药的关系影响了金元时期对药物归经的判定和表述,如太阳病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汤液本草》记载君药麻黄“入足太阳”,《珍珠囊》称君药桂枝为“太阳神农本草经药”;二是脏腑定位,药物的“形性气质”借助五行特性确定脏腑归属,以及针对病症的脏腑病位建立的对应关系。以上内容表明中药所归之“经”与腧穴所归之“经”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归经的原理也是不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