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1.病因
(1)Hp感染
Hp感染为消化性溃疡重要的发病原因和复发因素之一。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根除Hp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
(2)药物
NSAIDs和阿司匹林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而且在上消化道出血中起重要作用。在服用NSAIDs和阿司匹林的人群中,15%~30%会患消化性溃疡。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部分抗肿瘤药物和抗凝药的广泛使用也可诱发消化性溃疡,亦是上消化道出血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尤其应重视目前已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亦能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如噻吩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等。
(3)胃酸
胃酸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胃酸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作用一般只有在正常黏膜防御修复功能遭受破坏时才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都存在基础酸排量、夜间酸分泌、最大酸排量、十二指肠酸负荷等增高的情况。胃溃疡患者除了幽门前区溃疡外,其胃酸分泌量大多正常甚至低于正常。一些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大量分泌促胃液素,导致高胃酸分泌状态,过多的胃酸成为溃疡形成的起始因素。
(4)其他
吸烟、饮食因素、遗传、应激与心理因素、胃及十二指肠运动异常等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
2.病理假说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其中,Hp感染、NSAIDs和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是引起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损伤因素,胃酸和胃蛋白酶引起黏膜自身消化亦是导致溃疡形成的损伤因素。
3.疾病分类
按其性质分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特殊类型溃疡(如隐匿型溃疡、复合性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巨大溃疡、应激性溃疡等)。按其病因分为Hp相关性溃疡、NSAIDs相关性溃疡及非Hp非NSAIDs相关性溃疡等。
4.疾病症状
典型的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具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胃溃疡在上腹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在上腹偏右。疼痛性质及时间:多呈空腹痛、隐痛、灼痛、胀痛。胃溃疡于饭后30分钟左右后痛,至下次餐前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有空腹痛、半夜痛,进食可以缓解。常伴反酸、烧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可伴精神神经功能失调症候群。
5.体征
上腹部有局限性压痛。胃溃疡压痛位于上腹部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位于上腹部偏右。
6.诊断标准
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方法。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三期六级:活动期(A期,A1、A2)、愈合期(H期,H1、H2)和瘢痕期(S期,S1、S2)。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血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其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称白色瘢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