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1.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妇女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月经将断而至绝经,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身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变化,易导致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病。
“肾为先天之本”,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之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
(1)肾阴虚
肾阴素虚,精亏血少,绝经前后,天癸渐竭,精血衰少;或忧思不解,积念在心,营阴暗耗;或房事多产,精血耗伤,肾阴更虚;真阴亏损,冲任衰少,脏腑失养,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2)肾阳虚
素体肾阳虚衰,绝经前后,肾气更虚;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命门火衰,冲任失调,脏腑失于温煦,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3)肾阴阳两虚
肾藏元阴而寓元阳,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濡养、温煦脏腑,冲任失调,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4)心肾不交
绝经前后,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热扰心神,出现心肾不交,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2.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
(1)病史
发病年龄多在45~55岁,若在40岁以前发病者,应考虑为“卵巢早衰”。发病前有无工作、生活的特殊改变,有无精神创伤史及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或放射治疗史。
(2)症状
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3.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以肾虚为本,临证应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月经紊乱的情况及舌脉辨其属阴、属阳,或阴阳两虚,或心肾不交。
4.鉴别诊断
(1)眩晕、心悸、水肿
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可与某些内科病,如眩晕、心悸、水肿等相类似,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2)癥瘕
绝经前后的年龄为癥瘕好发期,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带下五色,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瘦等症状者,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西医学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