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失眠症在中医学中称为不寐,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又名不得眠、不得卧。指经常不易入寐,或寐而易醒,甚至彻夜不眠。可由阴血亏损,中气不足,心脾两虚或多痰、停水等多种原因而使心神不安所致。
1.病因病机
失眠症多因内因外因共同致病所发,多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气血亏虚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夫百病之所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因此,外感六淫侵袭人体均可诱发失眠,其中风寒、风热和暑热最为多见。失眠症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伤寒论》中提到“怅快不得眠”,而“怅快”是一种郁郁而不乐的精神症状,当今社会压力过大,情志失常已成为失眠的重要病因之一。“胃不和则卧不安……卧不安亦胃不安。”饮食失节成为了失眠的重要病因之一。
营卫不和,阴阳不交为失眠重要的病机之一。《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脉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反之“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
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阴阳失调,卫气不能入阴分而浮于体表,阴阳之气不能顺利转化,脏腑精气虚于内,神气不得内守而失眠。
气血亏虚为失眠重要的病机之一。《灵枢·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景岳全书·不寐》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气血为支持人体的物质基础,劳倦忧思过度则伤脾,脾损致脾不统血,气血亏虚,心神失于濡养,以致不得眠。
脏腑功能失调为失眠的重要病机之一。《医效秘传·不得眠》云:“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心主血藏神,心气不足可致阴阳失调而失眠。《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和,痰湿内阻,上蒙心神而致失眠;脾胃虚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而致失眠。《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云:“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所伤,则夜卧不宁矣。”因此肝火上炎、肝气郁滞、肝血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2.辨证思路
(1)脏腑辨证
失眠症的辨证分型多包括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肾不交、心胆气虚、阴虚火旺,包括的脏腑为脑、心、脾胃、肝胆、肾。景金鑫等人对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实施多脏腑辨证施护,其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6%。东贵荣等人将失眠分为5种脏腑类型,根据脏腑辨证的方法取穴治疗,其有效率高于常规取穴法。张全文运用脏腑辨证施治失眠23例,其中包括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5型,总有效率达到86.96%。
(2)经络辨证
失眠与“少阳枢机不利”关系密切,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及足少阳胆经,三焦通调水道,运行气机,若三焦阻塞不通,则营卫气机运行不畅,阳不入阴导致失眠。孙卓等人从少阳论治失眠症,改善了患者的睡眠水平。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及足阳明胃经。《素问·逆调论》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阳明逆,胃气不行,而致卫气不入阴也,发为失眠。王灵姣基于“阳明逆”理论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治疗后患者睡眠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降低。辛海从太阴病论治失眠的理论,他认为太阴不等同于脾,六经的体系比脏腑的系统广大且全面,如太阴联系脾脏,也联系肌肉、大腹、口唇等五体五窍,也主管气血津液的滋养化生,从太阴升清化生气血津液角度治疗失眠症。《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与脑关系密切,李佩芳等人采用通督调神法,针刺督脉穴位治疗50例失眠症患者,总有效率达到了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