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此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RA治疗药物。能有效缓解症状,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不应单独使用。常用NSAIDs类药物有:①布洛芬:0.4~0.8g,每天3次。②萘普生:0.25~0.5g,每天2次。③双氯芬酸:50mg,每天2次。近年的研究发现,环氧化酶有两种异构体,即COX-1和COX-2。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传统NSAIDs类药物相比,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但可能増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常用药物有:①塞来昔布:100mg,每天2次。②依托考昔:120mg,每天1次。
用药应循个体化原则,一种药物服用2周以上,疗效仍不明显者,可改用另外一种NSAIDs类药物,不宜联合应用。由于同时抑制胃黏膜合成生理性前列腺素,所以常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痛,严重者可致出血、穿孔。因此,临床使用时宜合用保护胃黏膜药物。活动性溃疡禁用、心血管病及肝、肾病慎用。经治疗关节肿痛及晨僵消失后、可停用NSAIDs。
(2)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及免疫抑制剂
这类药物一般起效缓慢,对疼痛的缓解作用较差,但能延缓或阻止关节的侵蚀及破坏。
1)甲氨蝶呤(MTX) 常用剂量7.5~20mg,每周1次,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疗程至少半年。因为该药疗效肯定、费用低,是目前治疗RA的首选药物之一。其主要不反应为骨抑制,用药期间应定期做血常规检查。
2)柳氨磺吡啶(SSZ) 常用剂量1.5~3g/d,分2次服用。宜从小剂量500mg/d开始。其不良反应有恶心、食欲下降、皮疹。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3)来氟米特(LEF) 常用剂量10~20mg,每天1次。其不良反应有腹泻、肝酶增高、皮疹、白细胞下降等。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4)抗疟药 氯喹250mg,每天1次;羟氯喹200mg,每天1~2次。长期服用可引起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致失明,服药半年左右应查眼底。
5)青霉胺(DP)开始剂量125mg,每天2~3次,如无不良反应,每2~4周剂量加倍,剂量可达250~500mg/d。用药过程中如症状有改善,可改用小量维持,疗程约1年。该药毒副作用较多,大剂量时尤需密切观察。
6)金制剂 口服制剂为金诺芬,剂量6mg/d,分2次服,3个月后起效。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瘙痒等。适于早期或轻型患者。
7)CsA 主要优点为很少有骨髓抑制,可用于病情较重或病程长及有预后不良因素的RA患者。常用剂量1~3mg/(kg·d)。其主要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齿龈增生及多毛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与剂量和血药浓度有关。服药期间应查血常规、血肌酐和血压等。
(3)糖皮质激素
能迅速改善关节肿痛和全身症状。在重症RA伴有心、肺或神经系统等受累的患者,可给予短效激素,其剂量依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针对关节病变,如需使用,通常为小剂量激素(泼尼松≤7.5mg/d),仅适用于少数RA患者。激素可用于以下几种情况:①伴有血管炎等关节外表现的重症RA;②不能耐受NSAIDs的RA患者作为“桥梁”治疗;③其他方法效果不佳的RA患者;④伴局部激素治疗指征(如关节腔内注射)。激素治疗RA的原则是小剂量、短疗程。使用激素必须同时应用DMARD。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关节腔注射激素有利于减轻关节炎症状,但过频的关节腔穿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并可发生类固醇晶体性关节炎。
(4)植物药制剂
1)雷公腾多苷 对缓解关节肿痛有效,是否减缓关节破坏尚乏研究。剂量30~60mg/d,分3次服。病情缓解后逐步减量。本药长期使用对性腺有一定毒性。未婚未育患者慎用。
2)白芍总苷 常用剂量为600mg,每天2~3次。对减轻关节肿痛有效。其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腹痛、腹泻、纳差等。
3)青藤碱 常用剂量20~60mg,每天3次。可减轻关节肿痛,常见不良反应有皮肤瘙痒、皮疹和白细胞减少等。
(5)生物制剂
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白介素IL-1和IL-6拮抗剂、抗CD20单抗及T淋巴细胞共刺激信号抑制剂等。
2.中药治疗
中药基础治疗:加减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基本组成:桂枝、威灵仙、白芷、苍术、防己、桃仁、羌活、南星、黄柏、神曲、龙胆草各9g,川芎、红花各6g),一日3次,疗程为3个月。寒重者,加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等:瘀证重者,加鸡血藤等随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