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调节
2025年08月10日
三、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调节
针灸在化疗痛中的镇痛作用使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至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治疗中。相较于以药物调节这些毒副作用,针灸干预则有效避免了药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诸多禁忌,且针灸诱导机体自愈调节机制的治疗特性,对“自稳态”的恢复是较为有利的。研究表明,针灸在辅助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降低用药量的同时,对该类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头痛、便秘、口干等副作用有明显的减轻;针灸能有效降低巴氯芬治疗中风后瘫痪所导致的口干、恶心、便秘、腹泻等副作用;针灸可通过降低洋地黄的非毒性起效浓度,降低心律失常和耐药性,可能与交感神经的调节有关。调脂类药物如他汀类等,毒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均使得患者依从性降低。针灸降低药物剂量、改善药物所致毒副作用的作用已经临床验证,具有调节胃肠功能、镇痛等作用。但多集中于解决主要的症状,而非疾病整体或机体的紊乱状态。
目前的研究设计多着眼于对症状缓解的描述,且局限于疼痛、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在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疾病中,也多局限于并发症的研究。针药结合在糖尿病或肥胖中的减毒作用的研究应更多地聚焦于对代谢调节环节的调控,而非单一靶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