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了行动中提升幼儿逻辑思维水平的原则
幼儿的逻辑思维培养应该遵循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根据幼儿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个性差异等,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创造性地组织开展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合性与差异性兼顾
以整合的理念进行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课程的整合、领域的整合。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即课程的理念下,各类课程中都可以有机渗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关注整合性的同时,在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目标上要进行分解,每一个发展项目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能显示幼儿的不同发展情况。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于“分类”概念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小班的幼儿对于直观性强的物体有较强的分类意识,中班的幼儿逐渐脱离直观,慢慢向更复杂的属性发展,如可以根据质量、属性、用途等进行分类,大班幼儿则向抽象思维发展。所以我们将分类概念整合在一日生活中,不仅包括日常收纳整理,也包括集体教学以及个别化学习活动,按照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图形、颜色、大小等直观性强的标签给小班的幼儿,设计了图形叠加、颜色叠加等标签给中班的幼儿,设计了模式、用途、图形与颜色双重叠加等更高一级的标签给大班的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逻辑思维发展中处于不同的水平,而且可能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有不同的水平差异,教师能按照不同的发展目标观察幼儿的发展,并能作相应的记录和评估。
2.操作性和体验性并重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动作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幼儿的双手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有利于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水平。幼儿的逻辑思维活动中的操作材料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满足幼儿兴趣需要,而且数量要充足、形式要多样、材料要丰富,材料的操作性和目的性要强,才能让幼儿在操作中真正提升逻辑思维水平。幼儿通过自身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也是幼儿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方法和学习方式。幼儿是通过亲自“做”的活动而产生的学习,让幼儿在活动体验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获得有关逻辑思维的认知,使他们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形成学习,给他们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对逻辑思维认知的理解与记忆。如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让幼儿感官体验什么是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一个小小的魔盒,让孩子摸一摸、猜一猜、想一想、看一看,了解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什么不同,让孩子在体验中对图形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又提供一个大大的空空的房子和许多图形积木,让孩子自己操作搭建房子,并说一说自己用什么形状搭建了房子的什么部位。体验与操作并重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领悟了图形的特征和用途。
3.发展性与个体性共融
幼儿的逻辑思维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天赋有所不同,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体性发展,还要坚持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对幼儿的逻辑思维培养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发展性和个体性共融的理念。首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班级的活动区域中投放各类活动材料,在个别化学习、自主游戏活动中通过操作材料使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其次,我们还设置了专用的逻辑思维活动室,投放经过老师们梳理的呈现目标顺序的活动材料。而在专用活动室活动材料的标识中,没有规定特定的年龄领域,而是选用标识来区分。如“小猫”标识材料,是发展幼儿的一一对应等发展指标的“找不同”游戏,活动材料的发展目标有层次标识,没有年龄标识,“小猫”个数在增加,不同的数量表示难易程度,不以单一的年龄段让幼儿选择材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可能小班年龄的幼儿能玩三只“小猫”的活动材料,而中班的孩子可能只会两只“小猫”的材料。教师心里有目标,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有序递进地选择操作材料,以此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个体性发展。希望每一位幼儿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让幼儿逻辑思维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