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二:分析异同,大胆猜想
“谁是卧底”游戏在孩子们中间发生了神奇的化学作用,在班级中不断流行。几个孩子又在一起玩起了游戏。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我就在旁边听,看着他们每个人的表情。
“它能在天上飞。”小雅说着看向轩轩。
“我们人类可以坐在上面飞到其他地方去。”轩轩说完把头转向了芯怡。
“嗯,它,它,它头上有螺旋桨。”芯怡大声说。
还没等最后的宇轩说话呢,前面俩孩子都高兴得叫起来:“我知道啦,我知道啦!哈哈哈!”
“我也知道了,我还没说呢,让我说完。”宇轩也着急地说:“它有好多轮子。”
毫无疑问,指认的时候大家都把“卧底”给找了出来。
我问:“为什么卧底这么容易就被找了出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螺旋桨呀!老师你看,我们都是飞机,但是没有螺旋桨呀!”轩轩急着说话。
“对对对,我们把图都拿出来,这两架飞机最大的不同就是螺旋桨!”小雅说。
看着芯怡有点沮丧,我说:“没关系宝贝,下一次你可以玩得更好。”说着我看向他们几个问道:“那么你们想一想,四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拿到的是不是卧底牌,怎么样才能判断自己拿的是平民牌还是卧底牌呢?如果知道了自己是卧底,应该怎么办?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不发现自己?”看着他们玩得这么好,我忍不住抛出了一直想提的问题,希望他们能够进一步挑战自己。
“嗯,不能说,就是不能说别人一听就能听出来的。”轩轩思考了一会儿如是说。
我笑说:“有点意思。你们在后面的游戏中再好好想一想哦!”
在这一回合游戏中,幼儿的游戏段位明显有了提高。他们能够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分析,并根据线索进行大胆的猜想,这是游戏得以快速推进的一大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子领域“科学探究”中指出:“5—6岁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能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显而易见,在游戏中,孩子们根据同伴的描述,对得到的信息加以整理,将相同的信息视作同类不做特殊对待,而对不同信息则异常敏感,能够迅速捕捉,大胆猜测卧底的身份,并最后呼吁同伴将图片示众以验证自己的猜测无误。为了让孩子们的游戏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抛出了终极问题“如何隐藏自己的身份”,希望孩子们能在游戏中进一步挑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