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点名活动”
【原先的做法】伴随着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园,时钟又走到了八点半,我拿起点名册,孩子们了然地说:“要点名啦!”于是,我逐一叫着孩子们的姓名,而孩子们则用一声声“到”来回应我,整个点名活动平淡无奇,草草结束。
我的思考:每天的“点名活动”,从开学初孩子们新奇地大喊“到”,渐渐地成了例行公事,那“点名活动”除了帮助幼儿熟悉同伴的姓名、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来园情况以外,它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是否可以利用“点名活动”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让平淡无奇的点名变得充满乐趣呢?
【变化后的“点名”】今天在点名之前,我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当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请你说一种你最喜欢吃的水果名称。幼儿对于这样的要求感到陌生又新奇,一些幼儿眉头紧锁,似乎正在思考着……另一些幼儿则胸有成竹,雀跃期盼着……于是,点名开始了。第一个孩子是菲菲,菲菲声音轻轻地说:“我喜欢吃苹果。”我立刻肯定她:“你说得非常棒,非常完整!”菲菲听了高兴地坐下。第二个孩子是朵朵,她大声地告诉我:“我喜欢吃草莓!”就这样,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和同伴一起分享了自己最爱吃的水果,一些孩子还意犹未尽地告诉我:“老师,我还喜欢吃……”
启示:变了样的“点名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充满兴趣,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他们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断检索着关于“水果”的关键词。过程中也遇到幼儿回答:“我喜欢吃巧克力。”未等我提出异议,其他幼儿已忍不住抗议:“巧克力不是水果!”简单的点名活动却考验了幼儿对“水果”的认知和分类。当幼儿熟悉这样的模式后,教师也可以将“水果”更换为“小动物”“颜色”等,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让幼儿不能与同伴重复,这样更有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扩充。或是可以请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叫几声表示数字几,培养幼儿对数的概念等。
【“点名”还可以这样】当我拿起点名册,正当孩子们疑惑着今天的“难题”会是什么时,我说:“请你找一找,今天谁没有来?”这一下,孩子们立刻炸开了锅,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夏夏说:“汤圆没有来!糯米也没有来!”原来,这两位都是坐在她旁边的小朋友。彧彧说:“jenny没有来!”原来,这是坐在他对面的小朋友……不一会儿,孩子们就把没来的小朋友全找出来了,于是,我复述着缺席幼儿的姓名,请孩子们数一数,缺了几个人,他们掰着手指数得可认真了。
启示:当幼儿习惯了听到自己的姓名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找一找缺了谁”却是一种逆向思维。在第一次实践中发现,多数幼儿关注的是自己周围的同伴,他们能够轻易地找出身边或者对面缺了谁,这也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直观的形象思维。逐渐地,他们的观察更仔细了,他们的思维也更敏锐了,他们能够快速地发现班级中缺少的同伴。而我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中:“请你找一找小鸭队缺了谁?”“小兔队缺了谁?”“女生(男生)缺了谁?”加上了定语的要求在考验幼儿观察力的同时更要求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排除法来寻找答案,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