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整理活动”
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常常会面临“整理”的难题。于是,开学初我们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识,例如在晨检牌、杯子、小床等处贴上了幼儿的照片,帮助幼儿尽快熟悉自己物品的位置。起初,幼儿在取放杯子时没有意识到拿自己做过标识的物品,经过多次引导之后幼儿有了标识这一概念,知道取放物品时要看清标识。
同时,他们渐渐发现了教室中更多隐藏着的标识。例如,在角色游戏的各个区域里,每一件物品的摆放处都贴有相应的照片,幼儿在整理时会自觉、自发地观察照片上的物品,并做到一一对应摆放。而在图书架、建构材料、美工材料等处,则是使用了形状和颜色对应的标识,来引导幼儿按照特征进行分类并一一对应。
渐渐地,当形状和颜色不再成为难题,当半数幼儿能够轻易完成整理活动了,我悄悄地将班级里的标识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一部分颜色和形状对应的标识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种标识:不同颜色、形状下的点数对应,动物图形和阴影的对应。这一次,孩子们的表现又会如何呢?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活动后的整理】个别化活动中,可乐和伊伊选择了益智区的“七色花”材料,当听到整理音乐时,她们迅速将材料放回盒子,然后拿着盒子来到橱柜前,伊伊随手将盒子放在橱柜一处就准备离开,眼尖的可乐立刻叫起来:“不是放这里的!你的盒子是狮子,这里不是狮子!”说着,可乐仔细地在橱柜上寻找着狮子的影子,还不时地拿起盒子将图片进行比对,终于她有了发现:“狮子在这里!”于是,她们一起将狮子盒子的操作材料送回了家。
启示:益智区里原先有“小兔找影子”的操作材料,但幼儿对此兴趣平平。于是我想,能否将“找影子”和整理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观察与比较。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标识于幼儿而言是充满乐趣的。他们会自主地运用观察和两两比对的方式来寻找相应的图形,幼儿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而点数对应的标识同样对幼儿提出了挑战,要求幼儿在区分颜色的基础上,通过点数找到相应的数字,锻炼幼儿的分类和点数能力。生活中,常常有幼儿会放错物品,而因为对应的唯一性让后来的幼儿在无处可放时发现前者的错误,同伴间的互助、探索让学习更自主。
在幼儿私人物品的摆放中,我也设置了重重“考验”。例如:在挂衣服区域粘贴了男生女生标识和衣架标识,引导幼儿在挂衣服的过程中自主分类;在书包的摆放区域,粘贴了大、小标识,引导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习区分大和小……
图7
图8
图9
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小细节,“从生活走进逻辑,让逻辑走入生活”。将逻辑思维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可以让幼儿深切地体会到逻辑思维并不是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并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这有助于让幼儿真正爱上逻辑思维训练,而这样自主的探索也能够在他们的头脑中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注释】
[1]本文作者:陈燕青,一级教师,上海市金山区第七届“明天的导师”工程骨干教师,同凯幼儿园教研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