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思维互动性

(二)引发思维互动性

幼儿期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相关的知识结构。这也说明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需要教师生活中经常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巩固、练习,有针对性地渗透与整合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推进幼儿建立事物间的关联性,从而促进幼儿深入思考与探究。中、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意识,一天有哪些活动、一个活动之后接下来是什么环节,幼儿会用自己的经验推算、判断。很多幼儿园的中、大班的教室里会有“幼儿一日生活”的环境布置,大致包括时间及与此相对应的活动图片。其实幼儿园课程非常丰富,幼儿的作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升旗仪式、每月的远足活动、外出的主题活动、学校的开放活动等都会涉及幼儿作息的调整。因此,教师在创设“幼儿一日生活”环境时可以引用图片插入式的动态方式,当幼儿作息需要调整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哪个活动时间有调整了”“什么活动替代了哪个环节”“你觉得如何安排这些活动时间更合理”。其中的过程与问题都会涉及排序、替代、判断等逻辑思维,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当幼儿达成共识时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对调整的活动内容进行补充或替换。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幼儿对调整的活动有了更好的预知,主人翁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幼儿对其作息的认识是长期的感知、比较与内化积累而成的。“幼儿一日活动”图示的创设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自己在园的一日安排,而动态的作息调整,能帮助幼儿不断地去思考一日活动中“微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幼儿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