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要面对学校体育现代化
学校体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人,即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那么,什么是“现代化”呢?美国的著名政治家亨延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变化的多方面进程,因此现代化是一个在比较中而显出特质的概念。那么,学校体育如何发展并实现现代化呢?
伍绍祖同志早在1995年的全国县级体育工作会上就说:“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必须依靠改革。”改革与发展的协进过程就是体育的现代化过程。体育改革的总目标和基本措施可以概括为“六化”,即生活化、普遍化(大众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这亦是国家体育现代化的目标与标志,学校体育现代化无疑应具备这些特征。
从现代化的程度上分析,学校体育现代化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校体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及在体育条件、经费、设备、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先进程度达到或超过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要求;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包括建立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学校体育制度、体制与机制,使体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民主政治制度、市场体制以及法制化相契合;第三个层面是在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内容以及体育观念等方面实现现代化,这方面的现代化要求学校体育体系中能最优化地吸收世界教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革除不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陈旧落后的体育观念、体育内容、僵硬刻板的体育方法等,为培养体质优良、富有朝气、勇于开拓、富于责任感和创造力的现代化公民做准备。
由于学校体育的现代化既是一种目标与标志,又是一种动态性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会对学校体育的目标与特征发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在认识学校体育的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时,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实现,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体育的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学校体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的现代化,特别是整个社会中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尤其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实现与时俱进的变革、创新和完善。
我们看到,由于学校体育具有综合性特征,能反映教育发展的多个方面的进程与状况,那么,学校体育的现代化及其历程,不仅能够标识中国学校体育的文明与进步,而且能够综合性地反映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进程并成为成功的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学校体育也毫不例外地在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二十多年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了对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师资队伍得到了新的加强,场地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果,学校体育科研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已有的成绩与现实的需要,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仍相距甚远,学校体育到底如何走?我们认为就是要真实地按学校体育规律办事。
规律的背后是矛盾的运动,而矛盾是有主次之分,必须首先把握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校体育中就是要以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中心,遵循学校体育基本规律,加大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力度,为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而改革。
(一)注重内部潜力的挖掘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等要素,内部潜力挖掘就是在这几方面的深入改革与发展。
1.提高教师质量
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概括地讲依然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尤以提高质量为迫切。由于体育教师也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提高质量首先必须抓好师资来源的建设,彻底纠正重专项技术技能、轻科学基础理论和人文素质的倾向,保证师资培养首先走上按学校体育规律办事的道路。
对教师个体而言,提高质量关键在于自身。我们常言“师范”即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没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则谈不上以“育人”为己任。热爱祖国、艰苦创业、乐于奉献这些精神和品质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首当倡扬的。至于体育教师要有本专业全面而精深的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广博的知识就更不用说了。无知则不足以为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教师肯定适应不了教学改革中用人的原则与要求。
此外,提高教师质量还应包括非体育教师的体育素质。学校体育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是由学校教师集体把握的,不认识到这一点难以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
2.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我们虽不可以说体育意识和能力是完全后天的,但青少年的生活常常决定了他们终生生活的雏形,如果注重从小培养、从学校中培养,至少能够使得他们的潜在体育意识和能力得到较早的体现和更高一级水平上的发挥,这就更不用说“为革命而锻炼”、“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等等这些更高层次的体育意识以及为之而奋斗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了。今天我们在学校中就注重给予每一个学生以未来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人类健康极高要求的预先刺激,促使学生早日确立长远、稳定、协调的健康目标定向和社会目标定向,肯定会有助于极大地调动其内在的动力,并最快、最久、最有效地外化为行动。这不仅是未来社会人人都需要的作风和习惯,也是全民健康风尚形成的起点和标志。忽视这一点我们很难讲提高了体育的效益,至少是提高社会效益不全。
3.加强体育教材建设
教材是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由于学校体育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由诸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力学、医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综合而成的体系,加之学生各个体内在建构的知识体系千差万别,发展的起点和指向各有差异,因此,我们体育教学只能大体上抓住一个“纲”,即课程标准,至于“目”(即教师用书和学生读本)还得由具体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去补充与订正,新的课程标准的实验在这一点上则对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我们讲加强体育教材的建设决不只是教材编委们的工作,我们的体育教材建设也不就是修编教科书或学生读本,而是要让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参与进来,随时随地推出达成学校体育目标的新内容。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教者与学者不仅静态的基点和目标指向不同,而且是在绝对变化之中的。不仅是他们的能力与水准有动态的差异,他们接收知识与技术的方式也时刻发生改变。在当今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之际,教学方式方法的僵化与老化必然减弱学生对新知的刺激感受能力。在这一领域我们绝对提倡百花齐放,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当然,内部潜力的挖掘还包括人、财、物的高效运用与配置,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重要方面。
(二)加强内外环节的协同
协同理论的互补原理告诉我们,一些成对的相互排斥的事物,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是具有相互补充的特定意义的。如果我们在矛盾或对立的事物中给予一定中介条件(如体育与竞技中),必将促进各方的协同发展。学校体育符合并具备运用这一原理的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学校体育与运动竞技、社会体育互补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运动竞技首先可以在项目上进行沟通。虽然学校体育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形式,但最普适的还是在生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运动项目。不过我们是要舍弃过分追求高超完善的运动技术,而代之以适于大众化的规则与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学校体育的主动性、群众性、教育性和适应性。其次是实现三个领域的普及与提高的沟通。面对我国学校体育薄弱、运动竞技方面已有一定的训练机制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按体育规律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文化与运动技术水平。如此大面积的长期耕耘,必然会孕育出良好的运动员苗子和后备力量;同时,设置和利用校外性质的大众运动训练机构,作为高级运动竞技体系的普及基石,形成网络。学校系统涌现出来的运动员苗子和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这个网络,按高级运动竞技的需要培养人才。这样,多方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2.体育与卫生互补
维护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也是卫生工作的最高准则。学校体育的发展还必须以卫生为前提条件。特别是学校体育面对的绝大部分是青少年儿童学生,体育卫生的贯彻执行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基础,关系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他们走入社会后在身体基本条件方面的竞争实力。但是我们通常做到的只是一些准备活动、整理活动、自我保护和监督(还不一定十分科学),离卫生要求甚有差距。如由于经费不足带来的医药卫生器具的低质与残缺,由于体育卫生管理人员的低素质带来的体育卫生教育与服务的低质量、低效益,由于长期落后思想禁锢和落后生活习惯带来的卫生淡漠观念与态度,由于体育场地器材简陋带来的潜在危险等等还大量存在着。因此,学校体育与卫生互补不仅是要扩大经济投入、改善卫生硬环境,而且还要在提高人员素质,变革传统卫生观念和习惯上做大量的工作。
3.知识的内在协同
体育从来就不是单纯操作性的东西,体育也不是现成的教科书中那些知识所完全概括得了的,它融汇在整个大教育背景之中。因此,针对学校体育中不同对象,根据不同时空条件灵活运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各门类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够使得体育的参与者不仅感受到体育活动(或活动项目等)中的直接趣味,而且能够体会到体育最深层的文化内涵。在知识的运用与发展中逐步形成生活习惯,并由此获得全面发展,不正是我们“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所期望的吗?当然,知识的内外在协同(互补)最好是从体育教师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