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
没有教师的教,儿童也会运动和学习。但体育教学论研究的学生,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从事体育学习,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儿童,他们有别于自然状态下儿童的体育活动,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系统的体育知识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前人经实践总结的认识成果——高度概括的、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体育知识体系,它是从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和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材料,它系统地体现出人类科学文化史的缩影。
体育知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有广泛的联系。体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之中,表现为综合性、多样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这类知识的学习,不能等同于其他文化知识类学科的学习,它既需要系统的课堂学习,而又尤其必须与实践相联系,源于实践而又归于实践是学习体育基本知识的直接要求。理论精神与实践精神的有机结合应当在体育知识学习中得到完美体现。
(二)特殊的体育教学环境
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在一种特殊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包括:①体育教材。它不仅是系统的体育知识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且是体育学科逻辑顺序和学生的生理、心理顺序的有机结合;②体育教师。他在将体育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能力和素质结构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③体育教学设备。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体育专用场馆、体育教学设备、体育教学手段,以及充满体育活动欲望气氛、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优越环境;④体育教学手段。常规的体育教学方法手段是以不断的师生良性互动为特征的,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将大量经典体育动作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也可以使宏观或微观现象、瞬息现象、漫长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和帮助。
(三)班级集的学习
1.体育教学中的集体
学校体育教学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相互观察、保护与帮助是学生得以迅速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
学生班级集体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客体,也是学生个体学习的背景、条件,还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一个良好的集体,不仅作为一种影响源自发地对其成员产生作用,而且确实可以成为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自觉地培养和塑造人。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应当具有:①共同的奋斗目标;②坚强的领导核心;③严密的组织纪律;④正确的集体舆论;⑤团结友爱;⑥勤奋好学等。
在班级集体中还会自发地形成学生非正式群体,其往往具有双重作用。当非正式群体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时,能够成为班级集体的辅助力量,促进班级集体任务的完成。否则,会成为班级集体的异己力量,削弱甚至阻碍班级集体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善于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非正式群体,使之成为班级集体的积极力量,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20世纪90年代,体育教学中“小群体学习”的有关成功经验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体育教学中的个体
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这是教育的个体性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有很多值得继承的遗产,但应当进一步地补充、完善。
(1)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尊重个体,但是,对个体的尊重是以集体为前提、同集体密切相关的。集体本身的成长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它是由集体各个成员成长发展引起的,并且,集体的成长反过来又刺激各个成员的成长,引导个体成长的方向。因此,个体和集体是对立中的统一,无法确定何者更为基本。
(2)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在尊重和保护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动机、兴趣的同时,不放弃教育的作用。而只有出色的、多种教育的作用才能保证更高质量的人的独立的自发性和主体性的成长。
(3)体育教学中的小组
分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依学生的性别、年龄、知识、能力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分组。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理论,即是以重视学生小组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其特色的。美国嘎斯基博士认为,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目前各国的合作学习理论都很重视学生小组的组建并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这是因为从集体动力学角度来看,“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互助,努力使小组成功;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3]
这些条件都是为了促进认识与实践而创设的,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使儿童实现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达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