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教学研究的类型
(一)移植研究
“移植”本来是一个生物学上的词汇,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个词,用来指把别人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或借用别人的理论(概念)分析、理解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经验移植和概念移植事实上是教师专业行为中常见的活动,也常常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把移植作为一种研究活动,似乎还不多见,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可能要归根于教育界长期存在着的一种倾向:尽管连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很少能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规范进行教育研究,但教育界人士似乎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教育研究也变成自然科学研究(如实验)那样的“研究”。若以这种研究观来衡量,把教师们事实上经常从事的经验移植与概念移植也当作一种“研究”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们所从事的教学研究主要定位还是一种“实践探究”,而不是“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的这一特征不排除这种可能:只要加以规范,经验移植和概念移植都可以成为教师易于操作的研究形式。
1.经验移植
对一般教学实践者来说,研究的初始对象可以是具体而鲜活地存在于身边的他人经验。教师从事教学,就其前提条件而言,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和有关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之类的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的实践性知识。相对于长期摸索、积累而形成经验,以听课为重要形式的经验移植显得更为便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许多教师也深知听课对业务提高的重要,但往往为着“依样画瓢”,仅仅停留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层面,还不能视为研究行为,收效也不会太大。经验移植概念下的听课作为一种研究行为,在方法上应该注意:
(1)充分准备。事实上,欲使听课有较大的收益,课前必须充分备课,除了熟悉听课对象——教学的基本内容外,最好能自己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进而确立听课的研究课题;或者以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有所选择的确定听课对象。这样,课题使听课有了明晰的指向,方案又使研究有了对比的参照,就为分析优劣得失、移植他人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经充分准备而去听课,或随意、盲目的听课,都会大大降低研究的成效。
(2)实录评点。听课过程中可以参照下述(表2-1)所列的各项内容,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教学所使用的媒体,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研究者,听课的过程实际就是研究的过程,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而这里往往蕴含着许多富有价值的“长期思考、偶尔得之”的灵感思维成果;在事过境迁之后,又难以捕捉、再现。因之,在评点一栏内及时记录就尤为重要,这样会给课后的深入思考、研究以极大的便利。另外,教师的教学机智、艺术,常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可能是一个巧妙的设问,也可能是点石成金的解答,把这些妙处实录下来揣摩玩味实在是经验移植的有效途径。那种只有大的框架、环节的听课笔记,只能反映一节课轮廓的静态,教者的风格与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应说是明显的缺憾。
表2-1 听课笔记
(3)对比研究。对比是听课研究中最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对比主要是指选择多节相同教学内容的课来研究分析。通过比较,易于把握不同授课者的风格特色,也易于辨出不同教法的高下优劣,更能体会到优秀教学设计的意图所在,也更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4)及时讨论。讨论是指听课后与授课者及同时听课者的交流研讨,这是研究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相比之下,与授课者的交流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获取有关教学设计的意图,从而为比照教学实际进一步分析提供依据。还应注意,这种交流最好是下课后立即进行,因为对教学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需要借助于双方清晰的记忆。如果不及时交流探讨,每天都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重提旧话很可能不及下课时讨论来得深入。
(5)积累资料。作为研究者,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听课研讨结束后撰写“评价语”,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同时,注意积累有关资料。
经验移植,除了教学现场听课以外,观摩授课的音像制品、阅读“教案选编”或“教学实录”等也是基本的方法。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将经验研究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脚踏实地研究的同时又切实迅捷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2.概念移植
这里所说的概念是指已经形成理论体系(结构框架)的教学程序,如暗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群体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顾泠源语文教学法等,它们都是成功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与经验的最突出区别是具有物化的理论形态。因而概念移植主要是研究把握体现这一程序的理论,自觉运用它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概念自我化”的经验。较之于经验移植,由于概念本身具有较系统的理论性,移植的过程实际上就成为理论与自我经验不断整合的过程。在此,教师更多地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以往的教学,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具备了自我评价能力,因而教学的风格也就日益显现出来。
概念移植需要注意两个事项:一是要尽可能尊重理论的本义和基本精神,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变更,甚至曲解;二是由于具体情境的差异,移植时应该考虑到自己的教学情境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理论做出必要的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二)教历研究
提起教案来,恐怕没有一个教师不熟悉,也没有一个教师没接触过。教案有什么作用?大多数教师大概会马上想到: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准备的书面计划。既然是为教学所作的准备,教学之后教案似乎就没有什么用了,至多在下次讲到这部分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拿来作作参考。再有,一般教案的最后一部分,都有“备注”或“教后记”一栏,这一部分可以写些什么,又有什么作用呢?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栏中都不写或很粗略地写上几句话,似乎这一部分内容无关紧要。
为教师思想轨迹的记录,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料;而“备注”或“教后记”,如果能够记录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有计划的变更、遇到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自己通过施教所获体悟等内容,则又成为教师总结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凭依。当然,如果从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并以之为资料对教师自己及其实践进行研究的角度看来,原有的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还不够。为此,我们建议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历”,并以之为基础进行教学研究的设想。
“教历”是受“病历”的启发提出的。病历是医生根据问诊(病人的陈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仪器检查的资料,经归纳整理,按一定规范形式写成的常规记录。完整病历的内容包括医嘱单、正规住院病历、入院记录、病程记录、会诊记录、手术记录、实验室检查报告单等,因其完整记录了对病人诊疗、观察的全部过程,所以既对医疗、科研具有重要作用,又是检查医疗质量、总结经验教训的重要依据。教学与医学当然是有区别的,不过,病历的运用可以给教学研究一个很有价值的启发,那就是:既往行为和表现的记录,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可以为当前或以后的行为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倡导教师开展教历研究。
教历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一位教师在其整个专业生涯中的教学情况记录。一份完整的教历包括如下几项内容:
1.一般项目
包括:教师姓名、记录时间、科目与专题、任教班级、学生人数、记录所包含的时间跨度(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一个月、一学期等等)等。
2.课前计划
主要是教案的内容,包括:目标、材料与设备、内容与方法等。
3.过程描述(课堂教学情况)
这一部分内容是教案所没有的,教案只强调计划,不太重视实际教学情况的描述。教历中的过程描述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1)过程实录。由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记录的课堂教学过程、录音、录像等;
(2)时间分配记录。各个教学环节实际所用时间。
(3)调整记录。教师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临时改变计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所作的调整及其原因。
(4)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记录。课堂管理(课堂规划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与辅助教学行为(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但这些行为往往很难在准备时作出确切的计划,采取什么措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一般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对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不太重视,教学之后也不大注意这方面行为的记录与思考(听课教师也较少记录这些内容),资料的缺乏使教师很难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管理、辅助教学行为方面的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教师在这方面的提高。
4,课后反思
教师在教学之后,有必要通过某些途径获取来自他人的评价性信息,或通过自己的反思,把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当作对象,作些初步的分析。评价信息的来源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向学生或其他相关人士咨询。教师自己的反思可以包括:教师自己在教学中意识到了什么不足,从实践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为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最近一段时间教师对哪个问题特别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体会等。
需要说明的是,教历中有关教学过程的记载,可以有详式、略式两种不同的方法。详式可以借助现代音像手段录制,然后整理成实录;可以约请听课老师详细记录;也可以通过回忆来整理。虽然详式比较费时费力,但由于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教学过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每学期都应力争写出若干个。略式教历比较便捷,应主要记录实际教学过程与教案设计的差异,教学中的灵感、机智应重点记录。
(三)课题研究
相对移植研究与教历研究来说,课题研究要正规得多。这里的“课题研究”,是就研究的组织形式而言,并不一定是通过某级科研机构立项的研究项目才是课题研究。概要说来,课题研究是指经过论证和规划(论证研究的意义、确立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程、规划研究所需材料和研究方法等)、实施规划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研究。为避免与《体育科研方法》内容重复,本章主要介绍几种教育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