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格的形成与突破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和格调,它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艺、特点的综合表现,类似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这种教学风格是与教师对所具有的的学科内容的追求、智力的类型、专业的训练以及他的价值观有关的。美国约瑟夫·阿克塞尔罗德对此作了分类,他把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这对我们分析中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一)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师教他所知道的内容
他以尊重其所专攻的学科为特点,所关心的是以系统的方式概括教材。他的基本兴趣是教给学生该领域的事实和原理,必然也期望学生通过准确地复述和应用教材表明他们对教材的掌握程度。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他人的榜样
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定的智慧和艺术过程的象征,要求学生加以模仿。当然,他本人总是注意处处以身作则,成为有教养的或专业人员的模范。即使有时不被人承认,他也总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三)以智力为中心的教师注意训练学生头脑智能
对他来说,知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教与学的焦点不应该是知识,即认识什么,而应该怎样认识和为什么认识。他强调智力的发展和严格地使用推理、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以学生个人为中心的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具体的人来进行教学
他认为智力的发展与学生情感和个人发展的其他方面不可分离,如果企图分离是有害的。他认为应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全部问题。
前两点所体现的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得到了过分的张扬,而后两点所体现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虽有差别,但相对而言,要使课堂教学有效些,教学氛围也和谐些。
我们从现实中可以观察到,每个教师都有一种教学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在各个时期差不多都是始终如一的,如果是由他指导的学生及其班组,也会形成类似的风格。但是不应该认为某种教学风格有什么超过其它教学风格的特殊的教学效果。因为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有的学科需要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学风格,有的学科需要以教师作榜样的教学风格,另一些学科则需要其它教学风格。同时,对学生的影响来说,也需要有多种风格的教师,使他们有个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
根据赫尔曼·威特金的研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风格的接受,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类型:依存于场和独立于场。依存于场的学生,其知觉受占优势的场的强有力的支配,易于受周围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强有力的影响,他们更多地注意环境中人的内容,他们的态度、信念、情感、自我知觉更容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在谈话时,他们花更多时间去察颜观色,他们善于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他们比独立于场的人更高度发展了社会技能;而独立于场的学生,更加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进行操作。对于这两种不同接受型的学生,其教师主导的程度和要求是有不同的含义的,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往往就体现在对它的所采取的独特的个性化教学实施过程中。
因此,大致说来,在教师中也存在相应的两种类型的教学风格。依存于场的教师比较喜欢课堂讨论,并倾向于民主的教学安排。而独立于场的教师更喜欢讲课和发现法,并且对学生起更多的指导作用。与教师的风格相同的学生常用肯定的言辞描述这位教师,并且与教师的情感是相通的。教师与学生同是依存于场的人的配合,比同是独立于场的人的配合,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相互作用。独立于场的教师比较喜欢给予学生以矫正性的反馈,而依存于场的学生在得到这种反馈时往往学得更好些。
由此可见,对一个班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可以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学习产生相辅相成的作用。
总体而言,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1)模仿、选择、定向;(2)独立探索;(3)独创形成;(4)定型。但应体现自己的气质,不能东施效颦。
【注释】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23页。
[2]田慧生等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3]巩其庄等著,《新技术革命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