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育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要解释“教学目的”首先必须弄清楚“目的”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目的”的意思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我们把“教学目的”理解为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标准要求。由于在汉语词汇中目的和目标并没有质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按约定成俗的办法,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视为同一。
教学目标反映教育思想,也反映对教学规律、教学过程等客观性教学要求的看法。教学目标一经确定,便对其他主观性教学要求发生影响,即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及其他种种的教学行为。当然,人们从教学行为中获得的经验与体验又反过来使自己对教学目标进行再思索,或进一步加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或对教学目标作某种幅度的调整。
教学目标具有两个特征:①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②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
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虽然都是同一个范畴,但又有区别:①教学任务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则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各种教学活动行为要达到的标准和境界。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②教学任务是比较笼统的,分不出阶段和层次。教学目标的描述由于采取了具体的行为动词,因而对教学过程的阶段、深度、层次有明显的限定;③教学任务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缺乏量和质的规定性,观察和测量都难以进行,其结果难以评价。教学目标则将教学任务具体化和量化,可观察、可测量,可作为评价的依据;第四,教学任务一般为教师所掌握。教学目标师生都要明确和掌握,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几个根本出发点
1.教学是为了人的发展
这是教学最直接的目标。这是一种把教学价值与人的价值联系起来的价值观。为了人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的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最终又以学生的发展来检验教学效果。
2.教学是为了挖掘人的潜能
这是一种人力学的观点。人力包括固性力和活性力两大类。前者有固性智力、固性心力和固性体力;后者有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力)、心力(情动力、意志力、注意力、自评力、调控力)、体力(耐久力、爆发力、糅合力即协调能力)等[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开发人力。这不仅包括传授知识,而且更多注意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心力和体力等活动力,而人力的开发就是要促使人整体的潜力发展。
3.教学要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说教学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挖掘人的潜能的同时,本身就意蕴着教学是为了社会培养人才。教学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社会,教学作为社会的有组织行为,必须从许多方面去考察社会需要。首先是教学方针的制订,其次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它们会影响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计划的安排等等。
4.教学要考虑计算投入与产出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的发展、人的各项能力开发问题不能不考虑在人的教育需求不断延伸中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即我们的教学目标必然要考虑讲求效益。从个人来说,有未来就业的考虑,有个人投入的考虑;从社会来说,则有整个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问题,有所谓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问题。
由此可见,教学目标不会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应当反映和强调人的中心地位的同时,形成综合性的目标体系。从这些根本点出发,我们可以正确分析学校体育中曾经出现或正在倡行的体质教学论、技能教学论、快乐体育论、健康中心论、全面发展论和素质教育论等等。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
1.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
学校体育目标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体育方针和有关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国家、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是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对各个水平阶段的体育教学明确了基本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都包含了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它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性依据。
2.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突出其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能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本质功能。同时,也应全面考虑在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的规定与影响下,体育教学目标所反映的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依据。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是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科学性依据。
4.实际条件和可能
教学条件是制约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当前,各级各类的学校、城市与乡镇的学校,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发展不平衡。为了确保体育目标具有可行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与可行性依据。
(四)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1.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从实际出发,考虑需要与可能
制定体育教学目标要有长远的观点,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准确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内部与外部条件及环境,将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才能够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要注意不同层次和序列教学目标的协调与衔接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的系统,不论制定水平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还是制定课时目标,都应从整体出发,注意目标系统纵向与横向的有机联系。特别要研究各层次目标的纵向衔接,如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将影响到中学乃至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只有形成一个纵横联结的网络系统,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系统功能。
3.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教学目标必须明显规定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必须用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具体化的量化指标加以描述。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量化,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为体育教学实施,特别是检查与评估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4.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体育教学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诸多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保持体育教学目标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调整。
依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由此制订的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联系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新的课程标准,我们认为我国正在逐步形成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结构和开放的教学内容活动体系,它们必将有力地促进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