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观

一、学生

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看法,是建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因此,现代教学论非常重视确立科学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的主体意识的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教育信条,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并非无条件地接受,他们要求教师的教学尽量适应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运动员负荷量适当等等。因此学生有根据主体意识,积极地或消极地进行选择的权力。

2.学习的独立性

学生学习起点、学习的目标与追求、制约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等是各不相同的。体育教学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运动体验,实现身心活动的协调统一。

3.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觉的、主动的、自我追求的基础上。

4.学习的创造性

学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思路以及对问题的认识等,都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创造性。体育教师特别要允许、珍惜并鼓励这种创造性。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不能把他们当作“小大人”看待。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可教性”或“可塑性”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特点,由于年幼儿童心灵的脆弱性,一次不适当的打击也许会导致其终身的心理创伤,而一次充满爱心的关怀或尊重也许会使差生“浪子回头”。

(三)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

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证明:人体内潜存着大量未被开发利用的能力。如何将这些潜能开发出来是现代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般说来,学生的潜能具有如下特点[1]

1.丰富性

科学家对正常人的潜能的估计令人感到惊讶,特别是丰富的人脑潜能。

2.隐藏性

“潜能”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隐藏性,是沉睡在人体中不为人们所认识的各种特殊能力。

3.差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领域,但潜能的能力、能量、能级因人而异。潜能的显现或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有关,或与人的社会性实践有关,早晚有别。

4.可开发性

人的潜能是可以通过教育教学的训练而得到开发的,体育教育教学发现和开发学生各方面潜能的有效途径。

(四)学生是整体性的人

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对象是一个个完整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得好:“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2]赞科夫的“一般发展”也是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既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还应包括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和体力。为此,教师在施教的手段、方法上也应注意完整性。

(五)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教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活泼好动、各具个性的学生。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生理发展水平的差别,在知识结构、感知能力、思维水平、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兴趣、情感、表现力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差别。因此,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