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主体学习质量的策略
围绕学科内容的对话以及如何提高对话的质量是教学上重要的课题。这里我们将对话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分为四个阶段:
(一)参与对话的阶段
要实现主体学习首先就应从面对面的对话开始,这样就可以以丰富的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来对话。这是课堂交流的出发点。课堂中三要素——说话者、内容、听话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生转换。如,最初是教师说、学生听的形式占主导地位,而后可能会逆转成学生说、教师听的形式,更理想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交流都在学生中进行的形式。
当对话中出现疑问时,课堂中三要素最初的认知性的、表达性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
以上是关于参与学习的第一个层次问题。针对班级上出现的“参与”或“不参与”两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对参加到学习中来的小组、学生作出肯定的评价,以促使全体参加到学习中来。这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扬,有助于小组内的合作、自立。
(二)质疑的阶段
主动参与学习的第二层次是对学习的内容提出“懂”或“不懂”的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采取更适当的方法。
这里有两种情况,要求每个学生进行思考和要求在小组里讨论。小组讨论时对小组长的指导很重要。教师这时要决定:针对提出的疑问,有没有进一步思考的意义?有必要作为班级的共同课题还是由教师来说明?如果学生要求教师说明、提问更明确,教师应在作出评价的同时,采取正确的应答。这对于课堂教学中说话者、内容、听话者三者相互作用的展开,进一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思考,并引导出更丰富的表达是有意义的。
(三)对立、分化的阶段
在学科内容和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之间最重要的教学行为是发问。使用发问须注意以下两点。
1.发问必须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提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知水平与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是要解决的问题,并使矛盾尖锐化,从而成为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因此发问必须是使学生感到困难,但又似乎是可以解决的。这要求教师有更正确的指导方法。
2.发问不是只要求一个回答,是有限定的、并能引起学生团体思维的分化和对立的内容。
发问与提问不同,通常为一问一答的形式。而“你是怎么想的?”这类提问没有限定范围,不大能促使学生思维表达的发展。只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想在离开内容的观念上空转。发问必须在某个范围或角度上有所限定。
而发问要求寻找“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各种联接,各类关系,它必须引起学生思维中的分化和对立,其中包含着多种答案的可能性,富有挑战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要求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在预测分化、对立的前提下使之具体化。
(四)深入提问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围绕着学科内容不同的解释而展开的集体思维、争论、表达过程,从而达到更高程度的共识。即教师采用“什么原因?”、“更详细点呢?”、“因而就……?”、“但是,却……?”等形式,促使学生的见解逐步深化。如果问得学生不能回答,则可以向其他学生拓展,使学生们根据教材拓展思路。
此外,当学生的认识和观点产生分化和对立时,以下的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①概括全员一致的见解;②明确反对的见解;提起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③提起已知的内容以促使思维发展;④对学生们相同的见解采取否定的态度来促进思考;⑤提出教师对教材的解释。
教学内容并不能自动地引导学生开展能动的学习活动,为使学科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能动学习活动,教师不断地控制学习过程,规定教材解释的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技术是不可缺少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活动的辩证统一中形成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