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概述
(一)教材的基本概念
自“赫尔巴特教育学”至今,教育界常常将教材(Subject Matter)界定为教师和学生的“第三者”,即教材不仅是教师授课的素材,需要教师进行处理,而且也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与观念对象。从教学论的视角看,教材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②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并熟练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③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现代教材多种多样,可分为教科书教材、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现实教材、电子教材(日本,清水厚实);亦可分为生活教材、知识性教材、表达教材、技术教材(日本,广冈亮藏)。从学力论角度则可分为语言教材、数量教材、社会教材、自然教材、艺术教材和体育运动教材。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形式亦应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把教材仅仅理解为教科书。
为了便于理解的遵从习惯,我们可以将教材作狭义和广义二种解释。
狭义的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课本的形式出现。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文字教材、视听教材和计算机信息教材等。
教材的内容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应反映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并按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
(二)教材与教学系统结构
如(图6-3)所示,课程和教材设计来自三大基础:学科知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不同的侧重则产生不同的课程体系。而近年来更注重于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与综合,然后形成一定的教育目标、相应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每一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形式;同时也决定了这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及其结果对以上各级都有一定的反馈作用,从而使教育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图6-3 教材与教学系统结构关系示意图
(三)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的地位可在教学过程基本图式体现出来:
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材→教具)→学生
其作用则可用如(图6-4)表示。
图6-4 教材的一般地位与作用示意图
由此可见,教材又反映着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同时,通过教材的传播,又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传播日趋即时化、网络化和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