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及其组织(形式)设计

二、个性化教学及其组织(形式)设计

(一)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组织形式,它是与个别教学有联系,但又不等同于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个性化教学是对划一、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否定,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事实证明,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从两方面提供了保障:一方面,使学生内化社会经验。要做到这一点,教学组织形式就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吸收社会文化,而不是面对一个在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性格、能力等方面十分相似或完全相同的假想群体,使教学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是采取划一的、程式化的、僵硬的教学组织形式去组织所有学生学习,这样的形式显然不可能使学生有效地内化社会经验为个体经验。只有教学方式方法适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内在动因,而教学方式方法要适应学生实际,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形式来保障;另一方面,使学生外化个体经验。学生个体经验外化的实质是学生的自我表现。学生只有在主动活动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表现自我。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没有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或没有从组织形式上保证学生愿意并有适合自己实际的自我表现机会。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不仅不利于学生内化社会经验,而且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经验的外化,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个性化教学,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的。

另外,个性化教学也是有利于教师工作形成适合于自己性格特征的重要途径。通常,我们在谈论教师职业技能时,较多地关注教师的行为技能,而忽视了教师的人格技能。成功的教学,应是有利于教师个性特征与其行为技能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人格技能的结果。个性化教学应保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在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友好,乐于帮助学生,以便于师生相互了解,为教师提供成功地自我表现和与学生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教育改革的兴起,各国在改革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进行了与之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

(1)增加了班级授课制的灵活性。这类改革旨在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索的教学组织形式。扩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一般从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入手。针对班级授课制固定学生人数这一弊端,70~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创立了选科制。选科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照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建立侧重点有所不同的班。学年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愿意去的班级,学习该班课程。这样,班级人数不固定,随学生兴趣而定;另一种是旨在弥补班级授课制使用统一教材的不是。这种形式的选科制规定,对于一些核心课程,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去的班级,但学习其他课时,须仍留在学校规定的班级,这样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旨在扩大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空间,如特朗普制等。

(2)设计新的教学组织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配合教育改革,一些国家包括我国进行了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量利用现有条件设计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意在否定班级授课制。属于这类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活动课时制。活动课时制起源于50年代的美国学校,主要是对班级授课制使用统一的单位时间作出变动,不同学科和不同的教学活动使用不同的课时。核心课程如数理化类延长教学时间,辅助课程如史地类则适当缩短教学时间,一般为15分钟~25分钟,增加课间休息时间。我国不少地方中小学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开放教学”、“小队教学”、大课间操(30分钟)等都属于这类改革。“小队教学”主要是改变一个教师上课的固定模式,由教师团体教一个班,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个别教学重新得到肯定。班级教学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的数量,一个教师可以在同一时间教几十个学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正是它的这种优势使它不利于因材施教。20世纪50~60年代,为克服班级授课制教学进度划一,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缺点,个别教学重新受到人们的肯定,在欧美各国获得发展。特别是在美国,由于新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实验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个别教学有较大发展。个别教学采取一对一形式,有利于教师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但是它不利于扩大学生的教育源,同时,教学成本较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个别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目前,虽然有不少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出现,但是它们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各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仍然是班级授课制。

2.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应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规定了教学中的人物、时间与空间因素的不同组合。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都可以在个性化教育中发挥其作用。新时代的中国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由于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活动总要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就我国现在的教学实际看,需要改革单一的班级授课制一统天下的状况,倡导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以及由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推动的虚拟教学等组织形式。个性化教学形式应能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长处。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1)班级教学辅之以个别教学

班级教学即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辅之以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集中了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既经济有效,又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交往,又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班级教学辅之以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教师通常“抓中间、带两头”的工作思路转变为“抓两头、促中间”。通过抓优等生和差等生,促进中等学生上进,从而根除“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个性化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单一的班级教学形式下,少数学生被忽视,这些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即使是占班级大多数的中等学生,他们的潜能通常也只是其中的认知部分得到开发,这样无疑违背了个性化教育的宗旨。采取班级教学辅之以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就可以从教学组织上保证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班级教学辅之以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性化教育较好的组织形式,不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且也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实证。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掌握学习策略就是“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所谓“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班级教学辅之以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实行“目标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原因就在于采取了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教学辅之以现场教学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践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投身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与生活中去,为此,应采取现场教学的组织形式,以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场教学的地点不在教室而在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施教人员包括教师和现场有关人员,在教学时间上突破了通常课表的限制,学生组织形式经常变动,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突破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范围。现场教学要求我们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实际观察、调查和实际操作来学习。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有利于学生学习一些通常在书本、课堂中所学不到的“隐性知识”。但是,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实践也需要理论知识作指导,因此,现场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组织形式,它必须与班级教学结合起来。另外,从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来看,现场教学是活动课的重要组织形式,个性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决定了班级教学应辅之以现场教学。

(3)“灵活的课程表”制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由美国教育学教授特朗普首创,又称“特朗普制”。它所能设计变化的空间非常大,在不同层次的学校、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课程可以改造得更加贴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