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与教师的社会形象
(一)教师角色
我国教师职业的出现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在教育史上出现了“官学衰落,私学兴起”的新现象,随着诸候国势力强大,周天子失去了“共主”的地位。这是官学衰落的社会背景,而“士”阶层的出现是“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的社会基础。“士”原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阶层,其中有文士、武士,也有能文能武之士。在周平王大搬家的过程中,王宫里的部分文化官员和部分奴隶主贵族流落到各地,从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一昭公17年》),他们也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批依靠出卖知识糊口的“士”,早期的教师职业开始出现。“私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拥有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空间。孔子也因此成了我国教师职业的最高表率。至唐代韩愈撰写《师说》一文,论述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理,更明确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社会职业角色的基本定位和规范。
现代教师的角色十分复杂。如教师对个体而言是职业,对社会而言是教育者,对校长而言是下级,对其它老师来说是同事,对学生来说则是一个知识的权威等。因此对教师角色的研究要从多层面展开,如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作为学生社会人的承担者的教师,作为自身社会化承受者的教师等等。因此,教师的角色可以达数十种之多。美国著名学者约翰·麦金泰尔等在其教师角色的论述中,提出教师主要角色有:组织者角色、交流者角色、激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革新者角色、咨询者角色、伦理者角色、职业角色、政治角色、法律角色等。在本书中,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教师的职业角色,它包括三个方面:①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②教师角色的扮演。③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在前人的基础上认为,教师角色包含以下三种含义:①教师行为;②教师的社会地位;③对教师的期望。
(二)教师的社会形象
教师的角色与其社会形象密切相关。教师的社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特征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这是一种公众现象。在不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教师的社会形象会有很大的变化。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对道德的追求,鄙视世俗价值观。孔子所赞叹的君子品格:“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论语。雍也》)。这种道德的追求,几乎是在完全放弃了对物质生活、物质享受的前提下进行的。孔子因此被称为“万世师表”,而这一师表中的核心正是“道德理想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它从整体上塑造了传统社会我国教师的基本面貌,构成了我国教师所特有的社会和文化心态。马和民把我国教师的传统形象总结为:最渊博的文化知识、最正统的道德文化观念、最完美的行为规范、最清贫的物质生活和最自强的自我修养。
现代教师的社会形象一方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如我国教师最具有民族特色之处,体现在受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刻影响。社会传统对教师道德领域的强烈要求,促使我国教师一直奉行对道德人格的完美追求,作为一种从业精神,直接体现在教师是“人师”这一要求上。另一方面与传统相比,又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在《美国教师的公众形象》一文中,沃勒指出:一段时期以来教师的公众形象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美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教师曾经是手拿一根教鞭的严厉的男教师;毫无幽默感、古板严谨的女教师;心不在焉的教授;受人尊敬的学者,以及富有同情心的青年导师。
由此可见,由教师的角色和社会形象即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同时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了新的特质的内容。把握基本角色理论和教师角色特征是我们研究和确定当代体育教师及其角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