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教学策略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和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

迄今为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涌现出的教学方法简直令人炫目。这既给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同时也给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增加了难度。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确定你的教学策略,如何将多形式、多功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加以选择设计呢?

(一)选用教学方法的艺术

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和综合性。教学法之所以具有多样性,这是因为制约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受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这种因素的不同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教学方法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不能死抱着自认为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模式,一用到底,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是不存在的,选择教学法应注意它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综合性。

1.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任何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都不是随意的,都是有其科学根据的。要根据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遵循教学规律,确定和选用教学方法。正因为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主体有内在联系,因而教学方法的确定与选择,要掌握方法与这些方面的本质联系,从而找到适应教学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2.教法选择的艺术性

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尽管要有科学依据,不是任意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不是像机械转动一样,按照一个固定的程序进行运转,而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善于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灵活地、艺术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3.教学方法选择的综合性

在中小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堂课的教学,只采用一种教学法的情况是很少的。经常是多种教法有机结合,是综合性的。这是因为形成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复杂的,而形成教学方法的因素也是复杂的。正像中医面对复杂病情的患者,使用千百种不同种类的中草药,不同的医师,可以用不同的处方,医治好同一类型的疾病一样,不同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法及各种教法的有机结合,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不能绝对化,不可对不同教师做千篇一律的要求。只要他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允许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验、使用和发展。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不断开辟新的科学领域,师生的经历和水平也在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必然要发生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因此,在选择教法时,一定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选择教学方法。

(二)选用教学方法的要求

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对众多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配合。

1.一般性要求

根据研究,选择和配合体育教学方法,应考虑到以下一些一般性的要求:

(1)方法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原则。

(2)方法必须符合教学目标。

(3)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特点。

(4)方法必须符合学生学习条件可能性。

(5)方法必须符合教师本身的条件可能性。

(6)方法必须符合学校教学条件和具有较高的功效。

2.选择教学方法应做到

(1)体育教师应对各种体育教学方法有个全面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谈不上选择的。了解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只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方法,还应该了解体育知识传授的方法,发展个性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锻炼身体的方法等。只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种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根据体育教学的不同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法。

(2)要从多中选优。各种体育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短处,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同时又没有一种体育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因此,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应在对体育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根据体育教学的不同情况,从中选择那些最能发挥其独特性能的方法。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这个意思。为了便于从多中选优,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建立自己的教学方法“仓库”,把各种体育教学方法按照其不同的性能编成系列(例如可编成卡片),把性能相同或近似的编成一类,需要时可从中选取。

(3)通过比较,从中选优。不同的方法可以实现相同的目标。对于实现同一目标,应用哪一种方法更好些,这就需要对相应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择优。比较可从每一小类(或每一类)教法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所可能发挥作用的大小,以及此类教法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最适宜于解决什么任务,上什么教材最适用,符合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它对教师的要求和对物质条件的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逐级筛选,最后做出决定。

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也就为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选择比较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学生主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也不尽相同。一般地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其规律性,现将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列于(表13-1)。

表13-1 教学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