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五、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Advance Organizers Instruction Model)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在安排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生上位的引导性材料,巩固已有知识,改善认知结构,促进新信息的获取和保持的教学模式。所谓“先行组织者”是一些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又是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以便学生用它去解释、统合、联系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将先前学过的材料加以区分。

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一般借助言语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提供有意义的材料。材料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生和材料本身,都需具备:①学习材料是有逻辑意义的;②学习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观念的相应知识;③学生具有有意义的学习心向。

奥苏伯尔认为,获得信息是教学的基本目标,那么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三个问题:①某一领域的知识;②如何组织这些知识;③将这些知识传递到何等程度。因此,先行组织者教学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作为一种决定新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很好地获取并得以保存的最重要因素。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已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明晰性,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新信息的获取和保持。

“先行组织者”与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复习旧知或引导性评述不同,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应遵循两条原则:①渐次分化原则。先提出最一般性的、包摄性的概念,然后渐次分化为特殊的细节。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原则;②统合协调原则。是指新概念要有意识地同先前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这就是有意义学习的意义原则。

(一)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根据这两个原则,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可以分成下述三个阶段:

1.呈示先行组织者

可包括三种活动:①阐明本课的目的;②呈示先行组织者,比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更高层次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引导性评述是与学习材料处于同一层次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讲解性的,即先提供某一种类的一般概念,然后再为特殊的亚类提供类属概念。另一种是比较性的,即让新概念同认知结构中相似概念相比较和区分,防止混淆。比如,重复与近似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又要区分二者间的不同;③促进学生将学习任务和组织者与以往相关知识的联系。

2.提出学习任务或给予学习材料

在先行组织者先导的情况下,通过讲演、讨论、录像、演示等途径提供学习材料,要注意使材料的逻辑次序显而易见,便于学生的理解。

3.增强认知组织,掌握新的学习材料,产生积极的学习过程

包括四种活动:①促使新材料与现存的认知结构趋于协调。②引导学生通过描述、分析、比较、思考等手段促使其积极地接受学习。③清晰化。通过对学习材料中已作出的假设和推论的认识、判断和思辨,使习得的知识更清晰。④具体化。把习得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或新例证,巩固所学的材料。

(二)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要点

1.阶段序列。该模式分成三个阶段:①选择先行组织者。要求教师谙熟所教学科,并把该学科概念化为一系列有层次、有组织的概念或命题。而且只有在学生完全理解这一组织者时,组织者才能组织后继的学习材料。②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应阐明课程的某些方面,使新材料同学生现存知识融为一体。③教师应指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和相似之处,使新材料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以便学生统合协调协这些新材料。

2.教师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不断地把新的学习材料与组织者相联系,帮助学生将新材料与以往学过的材料加以区别等。

3.教师应主动澄清新的学习材料的意义,把新旧材料加以分化和贯通;应与学生个人经验相联系,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努力寻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