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根据体育教学所要实现的任务或目标,体育教学的时空条件和以身体练习活动为主的特点,体育教学方法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体育教学方法能使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工作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不仅需要通过视觉、听觉接受信息,而且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运用动觉、位觉、触觉等来感知自己身体的动作,特别是通过本体感觉来感知自己身体运动时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动作的幅度,以便有效地控制动作。

多种感官参加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机体对信息的接收量和增加信息的传播途径,也有助于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协调各个方面,按照技术标准要求掌握动作。另外,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对于发挥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作用,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教学方法能使运动与休息合理交替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与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分不开的。学生只有通过感知动作,运用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才能掌握动作技术概念和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要不断受到刺激,承受一定的负荷。较长时间的刺激和负荷,就会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产生疲劳。疲劳的产生和积累,又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这又需要减轻和消除所产生的疲劳。减轻或消除疲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转换练习、改变练习的难度、组合、条件和环境,以及改变休息方式、时间等,而休息又是消除或减轻疲劳的有效方法。

过去认为积极性休息比消极性休息更有利于减轻或消除疲劳,因而提倡在运动以后进行积极性休息,或者先进行积极性休息,然后再进行消极性休息。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研究认为,并不是任何一项运动后必须一律进行积极性休息,在许多场合下,运动后进行心理方法恢复(例如意念放松法、自我暗示法等),也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因此,运动以后进行恢复时,积极性和消极性两种休息方法,都可以采用,不过,要根据时间、地点、负荷的强度与量,学生的反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定。

(三)体育教学方法能使感知、思维和练习活动紧密结合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需要运用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接收教师发出的信息(包括示范和讲解),这些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经过大脑的分析与综合,再以指令的形式传出,指挥身体进行相应的运动。这里实际上是感知、思维与练习这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其中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练习是结果。

感知、思维和练习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反映出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认识与实践、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的特点,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活动不单纯是身体活动,而是认识与实践、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的有机结合。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应注意这个特点。

那种认为体育教学只是跑跑跳跳的单纯的身体活动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没有感知和思维的参与,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动作的(包括简单的和复杂的)。为了纠正这种不正确的看法,现在特别需要强调体育教学方法不单纯由身体练习法所组成,而是由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等等方法所组成的完整体系。

(四)体育教学方法具有时空功效性

从时空特征看,体育教学过程有其开始、发展和结束。在教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师生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在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一般情况是:在开始阶段,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较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逐渐加强。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如何能“化”得好?“化”得快呢?首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式,诱发学生内在的动因,引起学习的欲望与兴趣;然后组织学生参与多种适当的学习活动,达到感知、理解与掌握教材;最后再对学生学习结果给予评定。反过来对照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开始一个新的教学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一环接一环的教学活动,都是体育教学方法在发挥着作用,这种时空的功效,是体育教学方法的又一个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