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育教材
(一)国内外体育教材的比较
以教科书为主的教材要集中反映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而国与国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各国体育教材亦必然有很大不同。
美国的体育教材建设一直贯穿着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由于各州的课程标准不同,教材亦呈现多样化。英国一直沿袭了户外运动的优良传统,教材内容随年级增高而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英美教材都积极体现和反映出体育课程要对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强调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大多仍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分开编写,但体系完整,使用灵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强调过程评价,教师好教,学生好学。整体上看,体育教材中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但依然是一种体育与健康相区分的教材。
日本小学开设的是体育课程,初、高中开设的是保健体育课程。虽然中学教学大纲将目标和学习领域分成体育和保健两个部分,但教材是以相互融合的方式出现,如初中教材就将保健学习领域内容(懂得身心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强化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深刻理解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之间的关系)融入到体育学习领域(身体练习、器械运动、田径运动、游泳、球类运动、日本武术、舞蹈、体育知识)。教材突出特点是:规范性强,目标明确,体例完备,民族特色浓郁,便于教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采用的也是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分为七个领域,每个领域分为七个学习水平。七领域包括:人的运动、身体活动和社区、人的发展、人际关系、安全、个人和群体健康、人与食物。初中阶段相当于水平五、水平六,也是一种将保健与体育内容相融合的方式。其突出特点是:重点突出,有明确的评估办法,便于教学检测。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和地区课程和教材亦具有类似特点。总体上看,体育与健康融合的教材编写模式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特征,有利于学校教育健康目标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素质和职业威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三维健康观的形成和巩固,当然,教师的教学难度明显提高。
在我国,解放前的体育教材建设非常薄弱。新中国的体育教材建设则历史脉络清晰,经历了一个学习和借鉴、恢复和重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受凯洛夫等前苏联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影响深远。教学大纲和教材特点是:强调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健康教育的目标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很好落实;大纲统一,教材单一、内容繁多、层次模糊、评价唯一。后虽经过修订,不断扩大选用教材比例,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但整体上是在既定的模式和框架内的发展,灵活性受到极大限制。
(二)国内现行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分析
目前我国各地使用的中小学教材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根据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布,1995年五天工时制调整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和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第二类是根据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第三类是根据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材。
第一类教材:代表作有:彭杰主编的江苏省初中体育课本;王宗义主编的天津市初中体育课本;滕子敬主编的“五四”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初中体育课本;席炤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王占春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其优点是: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基本上符合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课本的体系结构向符合学生用书要求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大体包括理论知识教材和实际锻炼教材,实际锻炼教材还介绍了学习目的、意义和要求、动作方法、要领(图文结合)、练习方法、小知识、作业与思考题等;注意了从灌输式向启发式、从教师用书向学生用书的转变;从侧重知识性、技术性,向健康性、技术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内容的深广度注意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信息量及针对性;为便于阅读,既注重文字简明易懂,又注重增加插图的数量和提高插图的质量。存在的问题是名词术语和概念偏多偏难、较枯燥,内容篇幅偏大,体例不够规范等。五套体育课本也各有一些特点:彭杰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中华养生知识”内容丰富、系统,有助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部分的内容充实,定量要求较明确具体,有助于提高健身效果;王宗义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表述深入浅出,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体育能力,适合学生阅读;滕子敬主编的“五四”制初中体育课本:体育课的基础知识较系统,实践部分教材按项目分课次编写,既保持各项教材的系统性,又能供编制教学进度和课时计划参考;席炤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基础知识和实践教材较全面系统,考虑到边远地区的实际情况,部分教材较全国大纲要求有所降低;王占春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增大了实际锻炼教材中知识的比重,更适合于学生阅读,同时注意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编写内容提要,插图套色等。中小学体育教材(课本)出现多种版本与风格,是体育课教学改革中的可喜现象,是转变教育观念和发挥激励机制取得的成果。
第二类教材:由于大纲制定周期和实验周期长,大纲正式颁布较晚,教材使用范围相对较小。但1993年4月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由李晋裕主编的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表现出了很多特点:强调体育和健康理论与实践结合,扩大了课本的知识内容的比重,注重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培养体育保健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等。新大纲2000颁布后,各地组织编写和送审了一些课本(教科书),如湖南省黄超文等编写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试用本),坚持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编写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符合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符合了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打破传统桎梏,跳出陈框旧架,突出表现了基础性、教育性和灵活性三大特点,而且在版式设计图文化、内容编辑主辅化、项目分类科学化、理论知识通俗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三类教材:由于课程标准刚颁布不久,加之国家为保证此次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国家对教材(教科书)的编写进行严格控制,实行了严格的申报编写程序和实验程序。目前经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初中教科书有华东师范大学季浏主编的《体育与健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健康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等。其共同特点是力求充分反映新课程标准要求和精神,图文并茂,贴近中学实际,满足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需要。前者更加生活化、趣味化,还特别注重了英语知识的协同教学;后者内容丰富,突出发展技术技能。但整体上是否已真正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要求融为一体,尚有不同看法。特别是如何在教材中将技术技能教育目标与其它领域教育目标协同体现出来,如何处理教材的比重等等,尚须继续探究和实践验证。
(三)新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编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全面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构建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1.教材编写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2)健康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3)兴趣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4)发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注意选取对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以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
2.教材内容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教材内容。
(2)教材要多样化和具有开放性,要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不同版本的学生课本事例,可各具特色。
3.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
(1)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教学评价;
(2)课堂活动设计;
(3)对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深化知识;以及其他必要的补充知识和背景;
(4)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案例。
教师用书的内容应与学生用书相对应。
(四)教材开发的几点重要启示
1.从以上的国内外本学科教材比较,以及对国内现行同类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材要坚持“健全第一”为宗旨,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全面体现“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等基本理念。
2.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课程综合的结果,而实际上课程是在不断综合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分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完全可以从小课程体系的角度进行解构和教材建设,这将有利于课程价值的挖掘和展现,有利于课程目标的体现、水平的划分和教学内容的挑选。在教材(教科书)编写中我们可以进行有益的探索。
3.由于体育与健康素材十分丰富,编写教材时内容选择上肯定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才能够体现“一标多本”和地方特色。当然,这也是根据课标与根据大纲编写教材最主要的不同点之一。
4.由于教材内容分类的多样化,在传统教材分类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打破竞技体育模式而又不失技术技能规范,也是编写新课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的。虽然已出版的各类教材在此方向上作过许多偿试,但缺陷和不足明显,有的甚至走入另一个极端,我们应当吸取经验和教训,改进提高一大步。
5.由于表述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在教材的贴近学生方式上亦会有很大的差异,存在巨大创造空间。如图文并茂问题,文字可以更加中小学生化,图示可以卡通化,贴近学生各种社会生活的情景也完全可以用图画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更直接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新标准下的教材编写在消除旧教材“繁、难、偏、杂”等弊端之时,应该学习与保持以前教材编写的众多优点,不为创新而创新。如对于非教不可的繁难内容,就应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学生认识和认同之后,在以后的学习和体验中是可以深入理解的。
7.新教材编写应学习、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理论,特别是学习论、学力论、价值论、课程论、可持续发展论、系统论等,应当在教材编写中得到系统贯彻和灵活运用。
8.新教材编写应当达到体育与健康教育两个方面“化合”,即达到实质性有机结合的高度,消除明显的拼凑的痕迹。总之,要充分体现综合学科内部各要素的协同性,将整个教材统编成一篇贴近生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精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