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的波浪性与阶段性

一、生长发育的波浪性与阶段性

(一)身体形态发展的波浪性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时快时慢交替进行的。在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每一个阶段既有自己的特点,又与它前后的阶段密切联系。

以身高、体重为例,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形成一个高峰。

第一阶段是10岁以前,第二阶段是11岁~20岁左右。第一个生长发育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这一时期,无论身高、体重,都是高速增长。此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在11~13岁(男子12~14岁、女子10~12岁为青春发育突增期,女子11岁、男子13岁是突增期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但发育的速度不均衡,有早、晚和快、慢之分,同样表现了一定的发育程序。最先发育的是神经系统,其次是淋巴系统,然后是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最后是生殖系统。就各器官系统自身而言,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育的速度也不均衡。神经系统和淋巴系统前10年发育速度特别迅速,后10年则逐渐减慢,甚至减退(淋巴系统)。全身其他系统如生殖系统,前10年发育速度较缓慢,而后10年则发育特别迅速。这种浪浪型发展在我国历次进行的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调查研究结果,以及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中已得到完整确认。

(二)身体素质自然发展的顺序

各类身体素质的自然发展由于受身体形态,机能发育的影响和制约,其增长速度有快有慢,过渡到稳定阶段,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

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发展情况在不受训练因素影响的自然发展情况下,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发展较早;其次是力量和一般耐力,发展最晚的是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进入到稳定阶段和出现高峰的时间最早的也是速度、灵巧和柔韧素质,其次是力量和耐力。各种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是与形态、机能的发育密切相关的。速度素质和灵巧协调素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而在儿童少年时期,特别是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发育较早。因此,在这一时期,速度素质和灵巧协调素质提高较快,进入稳定阶段较早。力量素质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肌纤维的粗细和肌肉横断面的大小。从身体形态发育的程序来看,人体各部分长度指标的增长领先于围、宽度指标的增长,且较早地进入稳定阶段。在生长发育的第二突增期(即青春前期),由于四肢长骨的迅速发育,身高及人体各部长度指标增长较快,因此肌纤维细而长,肌肉横断面积小,肌肉力量较差。当身高及人体各部长度指标的增长速度减慢下来之后,人体各部围、宽度指标的增长速度才开始加快。经过一个时期的生长,肌纤维逐渐变粗,肌肉横断面积加大,肌肉力量增加,但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进入稳定阶段。这是力量素质发展较晚、进入稳定阶段较晚的重要原因。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是以无氧代谢能力和力量的提高作基础的。由于儿童少年正处在迅速的生长发育阶段,安静时氧化过程比成人旺盛,耗氧量多,但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相对比成人少,心肺功能较弱,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较差,负氧债能力较小,所以速度耐力的提高受到一定限制,加之力量的增长较慢,故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的发展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