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涵义

一、教学过程的涵义

教学过程的研究,首先有一个切入角度的问题。历来的学者都很重视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有的侧重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有的侧重于教学过程结构的分析,有的侧重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讨论。作为教学论分支学科的体育教学论,我们必须在综合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重点解析结构,这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实践。

教学过程从客观上分析有时间上的流程,亦有空间的结构变化过程,从教学系统要素上分析,有教师教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还有各种其它教学要求,分别演变或发挥其功能的过程。综合起来,有若干个要素共同起作用的过程,有所有要素总合起来运转的过程。而且它们是师生的认识和心理联系的统一体的。

日本教育学者松岛钧等着重从时间角度描述了教学过程,他认为:“教学过程系指开展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时间流程。从教师或从学生,或从师生相互作用的任一角度去抓,它可以称做教授或指导过程、学习过程、教授学习或学习指导过程。教学过程从单元展开的角度,可以是一种横亘许多课时而展开的流程。一节课的展开,只要是整个单元展开过程中的一个段落,就可以叫做教学过程。”[1]

而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则注重了时空的统一,他认为:要解决教学过程的结构问题,应当区分出用以确定基本阶段或教学过程组成部分的总因素或宏观因素,同时还要确定每个阶段的微观结构组成部分的微观因素。它们决定了教学的基本结构或教学的流程。这些微观因素即物质技术因素、认识因素、心理因素和方法因素。它们在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中同时形成一个整体,构成每个阶段的微观因素。如(图7-1)所示。

图7-1 教学过程的结构图[2]

前苏联Ю·К·巴班斯基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的论述,认为应把“过程借以进行的系统”和“作为系统的过程”区分开来,尽管这两者是有联系的。过程借以进行的系统是指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物质条件、心理条件、卫生条件等)组成的教学系统,它是过程借以进行的物质化的基础,不是过程本身的直接成分。作为系统运行的过程是指由目的、激发动机、内容、操作活动(教学形式和方法)、控制调节、评价结果等成分组成的教学过程。过程的特点是运动、变化等等。教学过程的这些成分反映了师生相互作用的发展,并体现师生相互作用的一定周期,例如解决一定教学任务或形成某种概念的周期。解决局部任务的周期则融合在解决该学科,一系列学科和整个教学计划的任务这一比较广泛的周期之中。[3]

巴班斯基的这种把教学过程系统与教学系统分开,对于一个单个的教学周期的设计、实施、调控与评价是有益的,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正是着眼于对教学过程的这些成分的设计、实施与调控的。但是实际上教学过程与教学系统(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是不能分开的。因为离开教学过程,教学系统就不可能存在。例如教师只有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他才成为教学系统的一个成分(学生也同样),如果离开教学活动而从事其它工作,就成了其它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这是教学系统不同于其它系统(生物系统、机器系统等等)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把两者分开只是理论上的。

上述各家对教学过程的界说对我们认识教学过程是有意义的,可以避免把教学过程简单化。但是所有这些界说,都只限于“一节课”、“一个单元”或“解决一定教学任务”的周期,而未涉及整个学校教学过程。这只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长河”中小小的一段,当作一个“细胞”来考察的。但是这一小段教学过程,由于它在整个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并不是始终如一、定型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是孤立地、静止地考虑和运用这“一小段”,而不把它当作整个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对待,那就会使我们学校教学过程和步骤、方法“单一化”,以至从小学大学都是“一个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学的实际正是这样。其后果不仅造成我国“教学论的贫困”,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聪明才智的发展,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必须从整体发展上加以研究,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的一般系统上进行全面考察。现在,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教学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养成思想品德和形成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存在于各科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学过程是分层次的,一个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从上学至毕业经历的都属于一个教学过程;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教学过程;一门课的一章或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教学过程;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也是一个教学过程。从内容上看,有德育的教学过程,有智育的教学过程,有体育的教学过程,有美育的教学过程,有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从学科上看,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