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二、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学生心理发展,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等三个方面。

(一)认识发展的特点

1.感 知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其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这一时期模仿能力较强。如在体育课上,对教师的新颖动作示范很感兴趣,而对教师的讲解则往往缺乏热情,因此,教师要多运用正确、生动的讲解,优美、形象的示范,通过直观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小学生的感知一般是表面的,不够精确。到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增加,语言能力的发展,学生感知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目的性均有较大的提高,他们能逐渐精确地分析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比较全面地感知事物。小学生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都不够清晰,到中学阶段,时空知觉已接近成人,此时他们视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

学生的运动知觉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运动实践,在实际体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应注意这一发展过程,在教学、训练中保证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

2.注 意

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不高,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显著,稳定性提高,注意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不断发展,自觉性和灵活性也有所增强。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爱好的支配。根据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安排一些必要的集中注意力练习,而不宜安排学生长时间重复练习同一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要新颖多样,启发学生的兴趣。并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讲、想、练等方法,使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记 忆

记忆是个体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再现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学生的记忆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从记忆的内容看,小学生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抽象材料的识记为主;从记忆方法看,小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识记为主:从记忆的自觉性看,小学生以不随意识记为主,中学生以随意识记为主。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应灵活地采用理解与机械识记相结合、具体形象与抽象概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效果。

4.思 维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是具体的,感知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此时思维中具体形象性仍起重要作用。高中生的思维则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因此,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整个心理过程得到发展,学习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有了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逐步发展。高中以后,学生已具有自主能力而不过份依赖教师,他们能较自觉地学习,能较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针对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独立思考等能力,使学生在性格乃至个性的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5.个性倾向性

个性是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在成年人中,世界观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但对中、小学生来说,动机和兴趣更具有现实意义。

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大体可分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即间接动机)和直接与学习、锻炼活动相联系的动机(即直接动机)两种。一般说,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动机是直接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间接动机日益发展,他们逐渐认识到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与个人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生活的关系,因此间接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但仍普遍存在着直接动机,并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由于体育学习动机的发展不完全是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提高而自发产生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目的性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正确的锻炼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生自觉学习、锻炼和从事专项训练的动力。

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一般都具有广阔多样性。但小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是不甚分化的,因为他们对各项运动都会感兴趣。中学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则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他们对上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选择。态度,往往受性别、个性、体育基础、学校体育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负荷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武术、体操等;女生则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运动强度不太大的运动项目,如舞蹈、艺术体操、球类以及某些田径项目等。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他们特别喜欢带有情节的游戏和竞赛性的练习,而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则兴趣不大。中学以上的学生对体育兴趣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深刻。其中有的学生可成为体育爱好者,有的学生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可能产生对某运动专项的兴趣,并有发展这种专项运动的志向。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指导,既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与爱好,又要教育学生克服单纯的兴趣观点。在实践中,有些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并不都是没有体育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因此教师应重视研究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合理地选择和安排课的内容、组织、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