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一)间接动机日益发展
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初中生逐渐认识到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与个人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事业的关系,远大的事业与人生前途相联系的动机日益发展起来,从而增强了学习与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然,与体育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动机,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少年的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易于动摇,因而在学习与锻炼中常出现起伏现象。
(二)兴趣广泛,不断分化
初中生由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和锻炼,而且关心课外活动和班级、校际间的各种比赛,许多少年经常关心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情况,常常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而感到振奋和鼓舞,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可以达到迷恋的程度。这说明少年对体育的兴趣不仅具有广阔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初中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他们对上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选择态度,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女生则更爱好动作强度不太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球类、跳绳、某些田径项目等。绝大多数少年都喜欢集体活动项目,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基于兴趣爱好一致的友谊,常要求按兴趣爱好和“合得拢”进行活动。多数少年尚来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对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体育教帅的专长,教学水平和教学风度等,则直接影响着少年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不同项目的选择态度。
(三)感知、记忆过程的智力化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感知、记忆过程的智力化,是少年认识活动的鲜明特点之一。所谓感知、记忆过程的智力化,是指少年在观察教师示范,听教师讲解和记忆动作顺序、特点与要领时,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只是简单地“看”、“听”和“记”,而会主动地、认真地进行思考;不仅知道应怎样完成动作,而且要知道为什么必须这样完成动作,即把感知和记忆过程提高到思维水平。这就要求少年能独立地、批判地支配自己的思维活动,使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有更高的发展,这是他们能顺利掌握动作概念,形成和灵活运用战术思维的基础。
(四)情感丰富、强烈而鲜明,意志有明显发展
初中生的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表现强烈而鲜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尤为突出。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而感到兴奋、满足,为集体和个人取得好的成绩而狂喜、信心十足;为比赛的挫折或失败而急躁、烦恼或泄气、绝望;因裁判的不公正而争吵、动怒等。正由于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少年的情感表现的强烈和鲜明,也就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机会。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初中生的情感逐渐趋向稳定、深刻,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肤浅,易于动摇。
在少年情感发展中,开始出现对异性互感兴趣的现象,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这种情感在少年身上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矛盾形式,外表上表现出对异性的“轻视”、“疏远”甚至“挑衅”,如不愿男女同桌,站队时故意离得很远,有意和异性争运动器材或场地,故意不理采或挑剔对方等。对此,教师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长,加之意识到自己的可能性,初中生的意志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具有小大人的特点。他们敬佩和喜欢模仿意志坚强的人物,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有时表现得十分惊人。他们敢于做较难而惊险的动作,尤其在有观众时更是如此,勇于承担较大的运动量但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对此,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加强保护和帮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五)成熟感与幼稚性共存
初中生一方面由于生理发展和性的成熟,另一方面由于与成人关系的改变(如成人对他们的平等态度和信任等),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成熟感”是少年个性结构中新的中心因素。它表明多年在社会关系方面新的立场,决定少年的巨大社会积极性及其内容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新的意图、体验和激情等。与“成熟感”紧密相联系的心理特点是少年的自尊心,初中生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个性尊严、独立和平等;要求信任和友谊,要求与成人建立新型的同志、朋友式的关系。如果教师还把他们当成小孩而处处加以监护,不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意见,他们就会抱怨甚至反抗。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他们不再无条件地信任和服从教师,要求独立活动,甚至喜欢另搞一套,但往往又不能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显得很稚气。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男孩好逞能和冒险,有时把不经思考当作果断,把蛮干胡闹当作勇敢,把执拗当作坚定等。少年心理特点的幼稚性表明,他们虽然力图摆脱成人的监督,但客观上是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关心的。教师能按同志、朋友的方式,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少年作为自己的助手,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能机智地指导他们,使其维护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少年就会把教师看作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顺利地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或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