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一词始现于唐宋间。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南宋朱熹(1130~1200)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作课程,大作工夫”等句。这里的课程含有所分担的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是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的意思。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篇)》的解释,是“课业及其进程”,含有学习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在英语中,表示这个教育学概念的词语是Curriculum。在俄语中是Kypc。它们都源于拉丁语的Curses,原为“进行”或“跑动”的名词形式,有“跑道”(Cursum race course)的意思,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因此,与学习过程(Course of study)同义。在我国早期由日文译入的近代教育专著中,就把“课程”这个汉语名词与Curriculum对应起来,这与日语中“教育课程”是相当的。
课程,作为一个教育科学概念,我们现在大体上用来表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广义的理解,是泛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甚至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理解,是一门学科的各种活动总体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限、课内和课外活动等。
课程的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教育科学分支,最早出现在美国。1927年,美国教育协会发表了一篇文章,叫《课程编制的基础》(作者是H·O·卢格),被认为是课程这个新学科诞生的标志。课程论的历史至今只有70多年,但它的发展却很迅速,各家各派相继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推动了课程论的完善和发展。可是,在课程论研究较为发达的美国,课程专家和学者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定义却是千差万别,甚至有部分相互冲突的现象,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得到普遍接受的定义。也许这是教育科学中最不统一、歧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例如,《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美国匹尔加蒙公司1985年出版)中就提到了九种定义。[1]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教育、学校、学生,乃至对知识、科学、社会等事物及其关系在观点上的差别。也反映着这些事物本身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观点都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这并没影响人们对课程研究的深入,也不影响大家头脑中对“什么是课程”的问题都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因为各种课程定义,大体考虑了三个标准:
①计划水准(意图、记述、文件等);
②实施水准(儿童实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
③结果水准(不是现实的学习结果,而是只限于计划中所期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