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选出体育教学方法,还需要有效地加以运用。同样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技巧、熟练程度的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例如,两位体育教师分别教授初三学生跨栏跑的运动技术,在纠正学生将“攻栏”动作做成“跳栏”的动作时,一位教师反复组织练习栏侧过栏;而另一位教师则组织学生逐渐拉远起跨点,注意上体前倾动作,结果后者效果比较明显。这就说明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与体育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密切关系。

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注意影响体育教学方法效果的因素

俗话说,事在人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通过师生双方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协调活动,才能产生效益。上面举的跨栏跑的例子,反映出体育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其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关于教学法方面的知识)越丰富,在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就会站得高、看得远,有把握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含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语言艺术、表演——动作艺术以及组织艺术等),都对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是提高其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水平)是提高体育教学方法使用效果的首要因素。

但是,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体育教学方法的效果还与学生的因素紧密相关。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是关键的因素。因为教学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方法作用的发挥,因而也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例如当学生上体育课时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时,尽管体育教师讲解得正确、生动、形象,动作示范尽管准确、协调、优美,学生可能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教学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再如,学生身体条件较差,做动作时,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动作,也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独立进行分析评价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的发育特点,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无一不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体育教学的物质技术条件、环境等因素,也是学习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用海绵块练习背越式跳高,效果比用沙坑练习的好,因为前者可以减轻学生的恐惧和怕脏的心理负担,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再如,在体育馆内上课,可以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方法的效果。而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体育教师动作示范的某些不足,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所以,在强调人的因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物质的因素。

(二)应注意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有关理论

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是个实践问题,但又是一个理论问题。理论方面的缺陷,将导致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片面性,理论方面的混乱,将导致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混乱。例如,我国体育教学,长期以来是以生理学,特别是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它支配着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往往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进行,即体育教师发出刺激信号,学生则消极地、被动地按照刺激作出反应——行动,它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明显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系统论的创造人贝塔朗菲认为:条件反射与学习的理论正确地描述了人们行为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重要部分,但将它当作唯一的理论就显然不对,而把人当机器人就更加不对。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不能将它作为唯一的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作为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理论基础,除了生理学以外,还应从下面几点考虑:

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例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事物总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等观点,都是体育教学应当遵循的。

2.系统论原理,其中关于任何一个系统必须至少要用元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这四个参量进行描述的理论,对于指导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育学、心理学等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其中关于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等理论,越来越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意念放松法、激发动机的方法、培养兴趣的方法、情境教学法等,不仅是这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而且还影响到原有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4.体育教学方法直接的理论基础是普通教学论和体育教学论。如果不掌握普通教学论和体育教学论的原理、原则等等,只就方法谈方法、用方法,那无疑是舍本求末,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5.当代教学改革,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在不断向体育学科渗透,体育教学方法论应当尽快吸收和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

总之,要摒弃传统观念,树立新观念,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体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并使原有的教学方法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三)应注意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配合

选择体育教学方法以后,在思考如何运用它们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方法,都必须注意它的有效配合。

1.教与学配合

运用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都应当保证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参与的活动,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运用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既要考虑体育教师的活动——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如何学。在片面强调教师为中心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只注意教师如何教,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例如做动作示范,往往要求体育教师要有目的,要正确、熟练、协调和优美,对于学生如何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等,往往没有涉及到。于是,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是“视而不见”,而有时虽然看见示范了,但应该看的却没有看到。例如,教师做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示范时,尽管体育教师认真做动作,由于忽视了学生如何观察这一方面,结果往往是学生观察教师投球“中篮”与否,而没观察这个动作是如何做的,这种动作的示范的意义就不很大了。相反,在片面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情况下,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往往只注意学生如何练习,反而忽视了体育教师教的活动。例如,在学生反复练习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时,体育教师不注意观察、指导和评价学生练习的情况,结果学生练习的进步就不那么明显。上述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师生活动脱节造成的。因此,在运用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时,都必须注意到师生双方有效配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边性”。

2.外与内配合

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外部活动和表现,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内部活动与变化。学生的外部活动主要表现在注意力变化,情绪变化、动作质量、出汗程度、脸色变化等方面,从中可以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力情况以及学习的效果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学生内部活动与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生理变化、生物化学及生物电等变化上。这些活动与变化,往往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活动和变化如果是良性的,则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处于不良状况时,则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与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从外部观察学生,他们睁大眼睛注视着体育教师,看来注意力是“集中”的,但是实际上,其中有些学生是表里不一,思维活动没有集中到体育课上来,即所谓“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再例如,学生已经不适应运动负荷,感到了腹痛等不适之感,但又因为某些原因(例如受纪律的约束或怕教师指责等)而不敢外露,从外部观察不出来。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把指导学生的外部活动的方法与激发学生内部活动的方法配合起来,并且要根据学生内外活动变化的情况不断调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部性”。

3.前与后配合

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同阶段的配合。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半懂再到全懂、由不会运用到基本上会用再到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过程,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则经历了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以及巩固运用自如阶段。学生在开始阶段,往往以模仿学习为主,可能模仿教师的(这是基本的),也可能模仿他人的动作。经过多次反复地练习,学生在形成运动技巧以后,就可以完全摆脱模仿动作的模式,从个人的特点出发,做出有创新的动作,这就进入“创造型”。因而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到这种变化,使学生由“模仿型”向“创造型”过渡,并使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模仿型是创造型的前提和条件,创造型是模仿型的发展和提高,二者是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确它们的区别性,有助于防止出现互相代替的现象,明确它们的联系性,则有助于防止出现互相割裂的现象。所以,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既要保证它们前后有机的联系,又要做到区别对待。

不过应该注意,人与一般动物不同,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模仿,不是单纯的模仿,模仿中也有创造性。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从一开始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型性”。

总之,教学“贵在得法”。对于广大的体育教师来说,一方面应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前人创造的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实践,反复总结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一整套体育教学方法,这样在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才能得心应手,同时又不固步自封,还要不断改革创新,以丰富自己体育教学方法的“仓库”。作为体育教学理论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历史赋予的使命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实践中出现新的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给予理论的概括和论证,使之得到推广。当然,体育教学理论工作者不能只局限于此,还应进行实验研究,创造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当然这就不是一般层次的选择性设计,而是创新性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