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新时期对教育理解的不断深入,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行动与改革的方向,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已有理念和行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以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现在公认的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全体性、全面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这三个特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得越强,我们的体育教育也就越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育为素质教育所做的贡献也就越大。因此,当前一段时期内的体育教学改革,理应以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强化作为方向和具体实施的结合点。
(一)教育的“全体性”与体育教学改革
没有教育的“全体性”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因此,我们体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体育教学属于全体学生”。应该说,在城市的大部分学校里,我们都能够坚持正常的体育教学,我们也基本上能够使除了一少部分身体残疾的学生外,全体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基本平等的教育。换句活说,我们在体育教学的“形”的方面,已具有“全体性”。而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在“神”的方面能否具有全体性的问题。这里的“神”的全体性包括(1)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学习与锻炼,而不是一些学生学的、练的很多,而另一些学生学的、练的很少;(2)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3)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能因为我们教学的规律性和强制性使一部分学生获得成功与乐趣,而使另一部分学生只能接受失败的苦涩;(4)在评价方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切合实际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学习目标和新的学习动机。
要实现上述的“全体性”,毛振明先生认为,针对以上要求,应做好以下工作:(1)研究统一练习与自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按体能分组进行锻炼的教学方法,进行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组织的运动处方式教学的尝试;(2)进行“小组练习法”和各种范围的“选择性教学”的尝试和实验;需要对“学习卡片”和“单元内过程式评价”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开发;(3)我们应多研究各种能使学生都体验到乐趣的教法,应靠修改比赛规则、改变场地器材等“教材化”手段,使教学中的学不好那一部分学生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反50米跑”、“四门足球”、“五分制篮球”、“目标跳远”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尽快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方法论;(4)我们应考虑改100分制的终结评价为5分制等级评价,同时加强过程评价在终结评价中的比例,探讨进行过程评价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内评价方法与程序的研究。
(二)教育的“全面性”与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性”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应该得到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技能”和“体力”,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个薄弱环节(当然在“会”上也有问题),因此,我们要使体育教学更加具有“全面性”,就必须在“懂”和“乐”上加大努力。
“懂”的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想”,让学生脑筋动起来,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掌握了原理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才能体现教材的范例性。而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就必须有好的设问,设真正是“悬念”的问题和与技术有内在关系的关键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这方面进行“理性的教材化”,同时还要辅以探究式、发现式和问题式的教学模式的开发。
“乐”的问题牵扯的因素较多:①教材的选择。教材中的确有相对枯燥和相对有趣味的内容之分,那么怎么能把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的教材进行强化是我们今后课程安排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②对教材意义理解的问题,有时只从健身、学技术出发会大大淡化教材中固有的竞争和合作等有趣味的因素。例如,只学篮球的单个技术,而不让打篮球,就是如此。应该是技术教学和情感体验都不偏废;再就是教法的问题,也是教师的问题。本来可以让学生先玩后练的,而光练不玩;本来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下的,而要强制;本来可以把场地、器材改变一下的,而要墨守陈规;本来可以鼓励的,而要责备,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最终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也使学生本来可以在体育教学得到陶冶的那些东西没有得到。
(三)教育“主动性”和体育教学改革
提倡教育“主动性”,一是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唤起,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让学生在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以往的体育教学在追求健身和学技术的思想指导下,有时容易把教学质量与“运动负荷”和“技评”联系得很紧密,也常常出现为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牺牲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象。学生的“主动性”来源于学生对学习的“可选择性”。这里的“可选择性”一是指对外面的东西的选择,如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习目标、学习参考资料、场地器材等等;另一个是指内部的选择,即对头脑中的东西的选择,如问题的答案、价值的判断、评价的标准、思考的方式方法等等。如果我们抹杀和否认这些选择性,做任何事时只给学生一个答案,只练一个内容,只是一种方法,都是一个难度和进度,对问题不让学生想,都是教师说的对,那么学生是不会产生主动性的,学生最终也不能学会学习,还会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学内容的贫乏和生硬,从而产生体育厌学现象。
对此,①我们在教学中也应“抓大放小”,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由教师把握住,一些“小”的环节可以放开让学生去尝试、去做,如准备活动就不一定非得由教师统一安排,可由学生去准备,去带做。放松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各种进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难度,如栏间距的长短、跳箱的高度和方向、投篮的方法、不同的排球网的高度、不同人数的足球比赛、不同的双人跑法等等,从而,使学生会判断,会选择,并习惯于这种选择,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调动;③要启发学生多想,不要一开始就告诉答案,要让学生在多种选择中,在“有价值的弯路中”去迷惑,去领悟,从而帮助他们真正形成锻炼身体和娱乐的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紧迫的工程,要求每个教育的有机部分都去完成各自应完成的任务来共同实现。当我们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后,我们才能准确找到实现和体现这些特征的那些具体的教改的方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