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条件

三、教学条件

在本书中我们把课程、教材、教学资源与技术等物质性要素及由主体性要素和物质性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育场”都视为教学得以进行的条件,由于在本篇第六章我们将针对体育教学条件进行评论,因而,我们在此仅对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学环境作简要分析。

(一)教 材

教材和教学设备是教学的物质条件。教材是教学信息(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各个方面的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对象。它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和考察的地位,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起着中介和对象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特定的教材作为中介和对象,他们就不可能相互发生联系和作用。教学设备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发生联系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它保证着教师和学生的这种联系和作用的有效性。“教材,一般有两种解释:①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材料(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声、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6]

教材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材是指教师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事实、概念、原理、价值、动作技能等材料,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与掌握的方法的存在形式。更概括地说,教材就是教和学的客体,就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教师要教哪些,学生要学哪些,这不是由教师和学生任意确定的,而是由一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规定或制约的。

(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关于教学和教育的总体规划,它以文件的形式规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个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其中主要部分是对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时数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实际上是培养不同规格人才的蓝图。

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全部学科规定着学生在校期间所应掌握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教师来说,他对教学计划所要了解的是与本人所要教的学科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1)本学科的任务及其在教学计划中所处的地位。

(2)本学科的教学时数。

(3)对本学科的具体要求,等等。

(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的任务、要求和时数编写的关于学科内容的范围、深度和顺序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学科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是以系统的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题目和条目规定学科的内容。大纲中规定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能力,形成哪些品质,指明应进行哪些作业等。

教学大纲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文件。教师掌握教学大纲应着重理解教学大纲的范围、深度和顺序。范围、深度和顺序是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教师只有理解和掌握所教学科教学大纲的这些基本特征,才能处理好教学内容中的有关问题。

教学大纲的范围或广度是指学生在这门学科上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广度。教学大纲的深度是指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的深度和能力的质量水平。教学大纲的顺序或结构是指在一个年级中、某门学科内容按怎样的次序组成,或者这门学科内容在几个年级中的排列次序。

同学科的教学大纲其顺序或结构有所不同的。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教学论的要求,有些学科是采用直线式,有些学科是采用螺旋式(同心圆式),有些学科是采用联合式即直线式与螺旋式结合,就是就其范围或广度来说是直线式,就其深度来说是螺旋式的。例如,历史学科,历史时间、事件可按直线式逐步由远到近,由中到外,但在不同年级(例如小学、高中),其深度应是螺旋式,逐步扩大和加深。又如中小学体育学科的教材编排,只能采用螺旋式,逐步扩大和加深,而不能采用直线式。因为体育学科的任务不是以掌握事实、概念、理论、原理等为主,而主要是通过相应的实际活动,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发展自然动作,培养动作灵敏和迅速,姿势正确和协调,以及培养性格、意志和发展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等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把握体育教学大纲的这些基本特征。

教学大纲虽然以系统、连贯的形式对学科内容作了规定,但它还只是一种纲要式的框架,还不能供学生学习之用。只有教科书和讲义以及教学参考材料、辅助材料等学生才能使用。因此,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必须编写教科书和教学参考材料等教材。当然,教科书和教学辅助材料也是教师教学用的课本和参考材料。这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发展的主要源泉。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首先教师要融会贯通地吃透教材,并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法指导书或有关的参考材料。

(四)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新教学论中需要突出分析和研究的条件内容。本书将在第六章第二节详述,为了便于后面的深入理解,请预先参照有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及其理论与实践书籍。

(五)教学环境

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教学系统同样如此。

环境就其广义来说,就是人生活在其中并受其影响的客观世界。由教师、学生为主要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其运行总是处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并受其影响的,其中包括有组织的和自发的两种。按层次来说,可分为班级的、校内的和校外的三个层次。就其类型来说,有物质的(如教学用品、图书资料设备、文件器材设备、生态环境、校园卫生等)、社会的(如班级集体组织状况、师生和学生之间交往水平、学术活动、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以及社会风尚等)、心理的(如班级心理融洽程度、校风、学风、传统观念等)。不同层次中各种类型的特点和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常常凝聚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通常称为校风(本书称为“教育场”)。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便成为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之为“潜在课程”。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系统来说犹如一只帆船在顺水顺风中航行,对学生的学习可以在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1.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的知识

教学不是“复印机”,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是一种脑力劳动,是一种认知活动,需要有适宜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促使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就得“随着孩子所处的环境、教学特点和脑力劳动而变化”。[7]教学环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因为,一方面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而达到的。没有适宜的环境气氛,大脑是难以发动的;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是多渠道的,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基本渠道。如果学校环境和教学环境适宜,学习和学术空气活跃,图书资料设备丰富,社团文体活动规范,学生就可以获得课堂上难以获得的更多、更新的信息或知识,他们的知识领域就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

2.优良的教学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情感活动。布卢姆写道:“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当然,初始情感影响学习的方式因人而异。”[8]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乐趣和兴趣。学习气氛浓厚、砥砺切磋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相反学习情绪和兴趣便会降低。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斯腾提出大学环境的需要与压力关系的概念。“需要”代表了人的各个方面,也就是给予人的行为统一性和方向性的各个倾向。“压力”代表了环境的各个方面,也就是生活于这个环境的人所理解的环境的独特要求或特征。他认为,学生的目标、偏爱和期望与环境的一般要求和期望之间适合程度越高,那么他在大学取得的成功就越大。优良的教学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压力,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

3.适宜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发展

大脑的功能主要是:①信息的吸收;②信息的储存;③信息的评价;④信息的加工,即信息的重新排列与组合。这四种功能及其有关的大脑组织,可以说它们所接受的外界信息的刺激越适当,受到的锻炼越合理,它们的发展就越快,效率就越高。外界刺激来自环境,大脑的锻炼在于实践。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就是指大脑对信息的吸收、储存、评价和加工能力以及由此而获得的知识、智力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即操作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如学习语言,要有适宜的语言环境,学习各门专业课程都需要有适宜的专业环境。

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巨大的,有人甚至说:“校园气氛可以决定教育系统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