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评价的评价

六、对评价的评价

(一)对评价内容的评价

我国以往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定,实际上这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学生无论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有些学生不用怎么努力,体能和运动技能成绩也达到优秀;而有些学生“天分”较差,虽十分努力,成绩依然达不到优秀,这严重挫伤了这部分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削弱了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远离体育活动。

评价内容的单一也造成了评价与课程目标的脱节。我国过去和现行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有诸如“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等等。然而,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又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这只是体现了对部分课程目的评价,其他目标未能在评价中体现出来,从而使得有些课程目标形同虚设。

(二)对评价工具和方法的评价

我国以往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无论是评价方法还是评价工具,都比较单调贫乏,目前所采用的依然是一般标准评价、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传统评价方法,评价工具也仅是纸笔考试、体能和运动技能测验等。

一般标准评价是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是不公平的,这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平等享受教育”的新理念。这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有些人认为,“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但这些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与竞技运动完全是两码事。学校体育课程追求的是对人的培养,竞技运动则是追求胜负。一个学生在一项困难的运动中体验了一种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喜悦心情就是成功,而另一个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好成绩。你说哪一个学生获得的更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生的学习评价绝对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这种权威式的评价存在哪些问题。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现在一些教师已经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是一轮到评价时,却忘记了这一点。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去组织上课的内容、组织小型的比赛,但很少考虑让学生去搞什么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为一些教师认为连评价的权利也被学生拿去了,教师的权利在哪里?教师的地位又怎么体现?然而,如果转换一下思维,就会发现,如果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去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来更好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或不足的话,并能激励自己更有效的学习,那有什么不好。当然,说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好处多,并不意味着要否认教师的评价,应该将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终结性评价是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是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进行等级评定。采用这种评价方法的目的原本是将评定的结果用于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然而,由于这种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结束时进行,因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帮助改进教学作用不大。由于它更多体现的是甄别的作用,结果往往导致了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沾沾自喜、盲目自大,不追求进步和发展;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则可能灰心丧气、动摇意志,失去体育学习的信心。纸笔考试、体能和运动技能测验是体育课程中的传统评价工具,而这些工具是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