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三大领域
学生的发展可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方面。因此,教学目标也应涉及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不同的领域产生不同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其说教学目标的三大领域关系着三种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如说教学目标的三大领域反映了教学对学生三个方面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五个领域目标依然可以归结到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与研究中应当首先明显的。
(一)情感领域
从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上看,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最为隐蔽,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这一领域的教学目标主要涉及到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反映了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领域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态度是指个体对人、事和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态度的形成与文化传统、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因素有关。价值观的形成不同于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更具有综合性,它不是针对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涉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的目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会有分歧或矛盾,这给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带来了一些困难。与态度相比较而言,价值观更难测量。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对事物或现象的接受或拒绝来测量;而学生对一些价值观如诚实、自尊、宽容等往往不会公开地拒绝。
具体地讲,情感领域的目标可分为五个类别:
1.接受(receiving)
这一水平的特征是,学生对一种观点或事物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不拒绝“接受”有关的信息,了解教师所介绍的材料的意义,但并不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反应(responding)
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不仅接受了有关的信息,并表示愿意采取相应的行为,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并没有出现。
3.价值评价(valuing)
这一水平意味着学生理解一种态度或价值观念,并认为是有意义的,同时已将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这一水平,学生主动表明对问题的态度或观点,公开讨论并支持某种态度。
4.组织(organizing)
在这一水平表明,学生在一些方面已形成了抽象概念,并意识到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价值观念体系。
5.性格化(characterizing)
性格化意味着个体的各种价值观已被组合成内部一致的体系,个体的行为受内部价值体系的控制,价值体系已经成为个体性格特征的稳定组成部分。
(二)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以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为基本目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这一领域可能是三大领域中最不被重视的领域。但教师要认识到,对动作技能领域的重视程度与教育的阶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例如,小学阶段就可能比中学、大学阶段更重视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另外,一些培养特殊人才的学校(如体育学校),比普通的中小学校更重视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可分为六级:反射运动;基础生理活动;感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综合运动能力。其中,第一和第二级水平不属于教学目标。
(三)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是学校教育最为重视的领域,也是教学目标最为普遍的形式。认知领域主要涉及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美国学者经过调查得出结论,中小学生在学校中,平均有80%~90%的时间是在认知领域中完成。
认知领域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即为认知目标[1]。我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致力于认知目标方面,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同样注重认知领域目标的实现,学生自己也将认知目标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