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生理特点
(一)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1.神经系统
中小学学生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分化抑制能力较差。这一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靠具体的直观形象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宜多采用直观教学。
在青春期,由于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性腺活动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掌握动作的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女生尤为明显,教师要很好掌握这一特点。
2.骨骼肌肉系统
青少年儿童骨骼发育主要表现为长骨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容易弯曲发生畸形。因此,要特别关注小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随着年龄增大,骨化过程旺盛,骺软骨生长活跃,适当的生理负荷有利于骨的生长。但是,在安排大负荷量、大强度或耐力练习时要谨慎,避免引起运动损伤。女生要避免从高处向硬地跳下。要重视学生坐、立、行的基本姿态,可通过队列、基本体操等练习,培养学生正确和健美的身体姿态。
肌肉的增长主要表现为长度的增加。小学学生肌肉的横断面积小,肌纤维细长,肌肉水份多,蛋白质和无机盐较少,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
小学生由于骨骼、肌肉、韧带尚在生长发育之中,脊柱尚不能承担大的生理负荷,压力过大的练习要尽量避免,负荷量和强度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3.呼吸系统
青少年儿童呼吸系统的发育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完善,功能逐渐增强。小学学生的胸廓较小,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较快,肺容积小,肺活量也较小,呼吸调节机能较弱。根据这一特点,在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时,应慎重选择耐力跑等练习,既要加强肺功能的锻炼,尤其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尽量避免憋气练习。
4.心血管系统
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每搏输出量比成人低。因此在休育锻炼时,他们主要是靠增加心率来增大心输出量。随着年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心率逐渐减慢。根据这一特点,在学校体育中,要注意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在进行耐力项目练习时,负荷量和强度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以免对心脏产生损害。
(二)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生理特点及学习锻炼方法
1.耐 力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持续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耐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人的发育成熟,也与负荷要求有关。合乎规律的耐力性负荷训练可使肌肉、器官、心肺、血液、免疫系统以及物质代谢调节出现适应现象。7~8岁儿童可进行紧张性耐力训练。400米跑的快速增长阶段,男孩为7~14岁,女孩子7~11岁。这一阶段安排相应的速度耐力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发展耐力素质应符合不间断、持久性和适宜强度的原则,这是锻炼心肺的需要,心肺功能增强,耐力会随之提高。
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另一途径是提高心肺的功能。可安排室外较长时间的走、跑、跳绳、爬山、游泳、滑冰、各种球类运动等。同时应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2.力 量
力量素质是人体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外界阻力的能力。肌肉紧张产生的力量称静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不产生位移,只是使肢体维持一定的位置。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称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可以使肢体或物体产生位移。人体的其他素质,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力量的发展。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主要是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大小,肌肉蛋白质多、肌纤维变粗、肌肉横断面大,则力量大。力量的大小还取决于神经对肌肉活动的调节作用。完成一个动作,需要几块肌肉共同参与,有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其中主动肌起主动作用,协同肌起配合协调作用,对抗肌起对抗平衡作用。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配合,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改变协调关系就能增长力量。
力量锻炼可以提高运动中枢的同步作用。同步作用越高,肌肉工作时会有更多的运动单位同时收缩,从而表现出更大的力量。力量训练还可促使运动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使支配主动肌肉和协同肌肉的运动中枢产生强烈兴奋,同时使支配对抗肌活动的运动中枢产生抑制。动作越协调,肌肉收缩力量越大。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肌肉快速增长期,如前臂屈肌在8~15岁,腿部弹跳力在7~14岁。儿童力量素质的训练,一般采用动力性力量练习和静力性力量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发展肌肉力量的关键是超负荷,但儿童不同于成年人,应注意负荷与儿童承受力的关系。不要采用过大的负重练习和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力量训练要全面协调发展,而一般的力量练习都是针对发展某些肌肉而设计的。在安排练习时,要注意发展全身力量与发展局部力量的有机结合。在7~12岁不宜安排专项训练,最好与其他训练结合起来进行,如综合性训练、跑步、爬楼梯、跳台阶等,结合柔韧性练习的踢腿、摆腿等,结合耐力训练的各类球类运动如乒乓球、排球、足球等。
针对7~12岁儿童肌肉发展的特点,可安排前臂屈肌的练习,坚持作引体向上。为充分发展儿童腿部弹跳力,可安排原地立定跳远、跳台阶、爬楼梯、爬山和跳高练习等。
3.速 度
速度素质是人对各种刺激很快发生反应并以最短时间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速度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及位移速度。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信号或刺激做出应答的时间长短。反应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的时间。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神经肌肉的灵活性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均可影响反应速度。儿童由于各系统器官功能正处于完善之中,提高运动反应速度潜力巨大。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动作所需时间的长短,动作速度快慢取决于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即动作的熟练程度和无氧代谢能力。因此,提高动作速度的关键在于常练,熟能生巧,并能提高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
位移速度指通过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即速度快慢。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动作的频率和动作的力量,如游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打水的频率和打水时的力量,当然还有一定的协调和技巧。
儿童的速度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因速度素质比其他素质发展得早,其快速增长的年龄也较其他素质早。据研究,我国儿童速度素质发展最快的年龄是男孩7~14岁,女孩7~13岁。因此,对于7~12岁的儿童,在锻炼中要抓住速度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多安排发展速度素质的运动项目。
儿童的神经系统灵活性好,在短跑时,10岁左右儿童的步频高于成年人。应在10~12岁这一阶段积极训练,可采用高抬腿跑、下坡跑等方法保持和发展步频。还可多做提高反应能力的练习,如各种球类练习和比赛、追逐跑游戏、听号令起跑和变换姿势等。多做发展速度耐力的练习,如往返跑、接力跑、定时跑、中长距离跑等。另外,针对动作速度可安排一些武术套路的练习等。
速度练习中应注意坚持,但内容不要太多,时间不要过长,并注意练习后的放松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