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原则要求

三、教学原则要求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指导着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等。

(一)最佳动机原则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在谈到教学的原则时,曾提出了此项原则。他认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是学习最佳的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乃是这种活动最好的报偿。为了有效的教学,教师应当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兴趣,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这一原则对于运动参与主目标教学课则尤显重要。如何诱发学生的最佳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自立、积极的参与过程中获取体育能力的发展,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因材施教原则

《学记》提出了“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的诠释。因材施教要求教学工作应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短处,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运动参与课程目标的实现,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注重过程与体验,加强方法教育,不能以某一尺度衡量学生练习的整体效果。

(三)考虑短期效应,注重长期效应的非功利性原则

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的建立和实施,在考虑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此目标的理想状态是使学生在走出学校操场的课堂教学后,依然喜爱并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以此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在运动参与主目标的教学实施中,应当贯彻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而不要局限在某一课时的目标达成方面,只要有益于对学生终身体育产生积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短期教学效果服从长期教学目标需要的原则。

(四)高速度原则

赞科夫曾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没有必要让学生反复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不动脑筋,思维僵化,精神消沉,阻碍发展。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就是要求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教师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深度,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懂了就可往下教,而不是在反复演练中一个一个地消损其兴趣。体育教学尤其如此,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对所学的任何体育运动项目掌握得精深透彻,教学的目标是在学生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中,能发现符合自身锻炼习惯并可产生效应,而且自己能够胜任与乐于参与的运动项目,这样,体育教学才能实现其教育教学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