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研究教学模式
小组研究教学模式(Group Investigation Instruction Model)是指教师运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协调和研究来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是由教育学家H·塞伦倡导的。它类似于杜威的民主教学,但其目标是把塑造理想公民、发展团体动力学与学业探究的过程综合成一种教学策略。
塞伦认为,班级也是一个社会,班级群体有其独特的秩序和文化,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其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发展自己班级群体这一社会生活方式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能源”,通过协商,使学生学习有关领域的知识,最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在塞伦看来,教师不应当只教学业方面的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协商。
小组研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从好奇心出发,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小组研究的主导权在学生,教师只起着顾问作用。
(一)小组研究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五个阶段来进行
1.遭遇疑难情境
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规定中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找到疑难情境。
2.对情境的反应
当学生对问题情境作出各种反应时,情境才成为疑难情境。
3.群体研究
反应还不是研究。只有当学生身兼具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角色,确定问题,收集资料,唤起已有经验的联想,提出假设,并与其他学生发生交互作用后,探究才正式开始。这种小组探究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4.分析探究过程
分析探究过程是帮助学生形成反省的能力,引导学生明白是否把握了问题的本质,是否理解了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应该收集哪些信息,为此需要开展哪些活动等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结论正确与否的原因。
5.循环活动
在小组协商、探索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或出现了新的疑难,于是产生冲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冲突或疑难以及学生的兴趣,将小组研究导入另一疑难情境,使探究活动在新的起点上展开。
(二)小组研究教学模式要点
小组研究教学模式是模拟社会决策的范型,它力图使学生懂得凡事都得通过协商解决,并进一步刺激自身对问题的好奇心。小组研究教学模式应特别遵循下述三点:
1.阶段序列
在上述五个阶段中,第三阶段是关键,它表明小组研究的开始并由学生掌握了主导权。它以学生面临的问题为开端,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彼此之间的差别,从而引发交流,形成相互作用。学生探索着最佳答案,又为教师组织学生反省提供了契机,有助于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并可能引出新的疑难,使小组研究进入循环活动的过程之中。所以,这一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也说明遵循阶段进行小组研究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2.民主性
小组教学模式是以多数人的认可为标准。教师的职责是促使这种研究蓬勃展开,形成一种理智的和协商的课堂气氛。除了角色差异外,师生的地位平等。
3.小组规模
小组以10~15人为宜,可使学生的反应多样化,又有直接参与交流的机会。教师主要扮演顾问、参谋的角色。除非小组研究陷入困境,教师的干预越少越好。
塞伦模式只是小组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其小组规模较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组教学模式通常是将一个班分成多个组(小群体),一般4~6人一组,由高、中、低水平的男女生、不同民族(或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习当中的合作关系,即“共同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绩评定,增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力。为此,必须靠小组内部的“互勉、互助、互爱”来提高全组的分数,增加了小组内部的合作力。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水平发生了变化,就需要重新按高、中、低水平分组,让学生能善于与不同的同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