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一)加涅学习分类理论

加涅学习理论将学习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指出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习之间的关系,为教学目标层次的划分和教学目标顺序的安排提供了依据,为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了框架。更重要的是,加涅在对学习进行分类的同时,强调要设计多重教学(学习)目标。他认为,一般的教学活动很少有单个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一堂体育课应尽可能使五个领域目标得到全面的不同层次的体现。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规划时头脑中要有多重目标。

(二)奥苏伯尔学习分类理论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主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指出了不同复杂程度的学习类型,更重要的是认为,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认知结构,并提出了对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认知结构特征:

1.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吸收并固着新观念的上位观念;

2.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起固着作用的观念是否清晰分辨;

3.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起固着作用的观念是否巩固。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对教师教学目标决策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①教师在确定目标时应考虑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②根据不同学习类型的关系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③根据影响学习的认知结构的三个特征,选择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教学目标。

在加涅与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中,他们有时用相同的术语表达不同的意思;有时又用不同的术语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概念、命题这些术语在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中代表知识,而在加涅的学习分类中则代表智慧技能。奥苏伯尔的解决问题与加涅的高级规则同义。

(三)布卢姆目标分类学

教学目标分类学(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是把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按统一标准分类使之规范化、系列化的理论,旨在为目标和评价的科学设计提供技术性指导,为观察教育教学过程,分析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教育教学评价提供参考的框架结构。影响最大的是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于1956年首次将分类学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布卢姆与他的同事认为,教学目标可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从实现各领域的最终目标所要经过哪些系列目标出发,明确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这种分类体系归纳出超越具体教学内容差异所反映出的共同心理行为特性,涉及的目标只是反映能力和特性结构,而不包括其实质内容。(表11-1)是一简化了的基本结构表。

表11-1 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简表

(四)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我国

我国在1984年就有对教育目标分类的小规模的研究。1986年,布卢姆被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讲学。此后,全国的不少地方开始了目标教学的研究。上海出版了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编写的中、小学多门学科的教育目标分类指导书。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结合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实际,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作了不同的转换。例如,在山东部分市、县开展的“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以“先学一家,融会百家”的思想,借鉴学习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融会其他教育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经过实验研究,形成了中学四级分类、小学三级分类的教学目标体系。在中学,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四级;在小学,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运用三级。同时,对不同级别的内涵重新作了界定。

近来,我国有学者提出,为了使教学目标能更好地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将认知目标分成三类: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反省认知技能。其中,智慧技能又可分为四个亚类: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这种分类借鉴了奥苏伯尔和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主要依据学习内容的类别和难易程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