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现教学模式

三、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Discovery Learning Instruction Model)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概念、原理)未直接呈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学生必须经过发现过程,自行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的思想可上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包括近代斯宾赛、杜威等教育家,而真正在当代世界各国流行,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结果。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仅仅指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科学发现,更具意义的是指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宗旨:通过发现学习过程,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认识、理解并掌握相关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

1.能够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认知能力,不断地发展自身的潜力;

2.在探索与发现中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智慧和认知能力,不断地发展自身的潜力;

3.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发现的方法,即学到科学认识的方法。

发现教学模式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二)发现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步骤

1.确定发现目标

教师根据教材提出若干问题,作为学生“发现”活动的目标。并运用多种方法,设置情境,引起悬念,产生不确定性,使学生跃跃欲试。

2.建立问题情境

教师针对“发现”目标所涉及的问题,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并提出若干个假设。教学实施中要允许有多种多样的猜测与想象,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因果关系和推理的逻辑关系。

3.寻求答案途径

根据假设、设计和实验发现活动,发现其中的概念、定义或原理。

4.进行评价和验证

组织学生对各自“发现”的结论进行交流、对比、辩论。由学生自己评价所寻求答案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运用经过评价的结论讨论相关的问题,达到对所得结论进行论证之目的。

5.发现科学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对所得结论进行科学加工,形成科学、准确的最后结论,学生完成“发现”过程。

6.解释实际现象

这个过程既是“发现”概念定义原理的复现,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发现”结论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将凝固了的认知结构化为能动的动力。

(三)发现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发现者。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形成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情境。“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仅记住教师和教材提供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2.强调直觉思维

在布鲁纳看来,直觉思维是一种跃进、越级和捷径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对于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直觉思维的本质是表象和图像性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地语言化;要指导学生自己一边想一边试着做。

3.强调内在动机

发现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教师要适时及时地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并有效地向学生提供矫正性反馈信息,既能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有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4.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信息,而是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组织信息,知道信息储存方式和形式。学生亲自主动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也就是对信息加以组织,从而取得记忆的最好效果。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学会发现的技巧,有助于记忆与保持。但也有人认为,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发现教学,若资料不足、教师指导过少,学生就无法发现,还会浪费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