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二、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任何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准备阶段涉及到提出研究课题、设计研究计划等问题,因而不但不可逾越,而且准备充分与否对形成科研成果有重要影响。准备阶段一般由下列内容组成:

1.提出研究课题

课题选择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整个研究的起点、取向、价值等。在这一步骤中,首要的是从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各种问题中提出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课题)。为了使研究具有新起点、新高度,研究者必须对这一课题进行初步调查,收集有关的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假设,并对该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价值进行分析论证。

2.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教学研究能否实现课题目标的关键,它是准备阶段的“重点工程”,影响到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研究设计应分析课题中的各种变量因素,准确地设立研究目标和提出假设,并且提出选择样本的方法、研究程序、研究手段、工具的设计等。

3.制定研究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的具体化和层次化、选择研究方法、制定操作方案和实施程序以及人员分工、研究日程、经费使用等等。研究计划的内容主要有:①课题名称;②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课题价值;③研究实现的主要目标与内容;④关键性概念的定义;⑤研究课题的对象确定与方法选择;⑥实施与操作方案、要点;⑦研究进程的安排;⑧预期的研究成果。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研究的具体操作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研究计划,采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操作工具,获得研究结论。

1.获取资料,认识事实

在教学研究中,认识事实主要通过搜集事实资料而实现,通常是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在收集事实资料时,研究者一方面必须避免主观意向、态度倾向性等所造成的认识偏差,注重事实资料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全面收集资料,不能仅仅收集对自己课题验证有利的事实,而放弃不利于证实自己假设的事实,有时这种证伪自己观点的材料反而会促成新的有价值的研究。

2.分析综合,形成科学理论

分析综合是指对已经收集到的经验材料加以逻辑思维的加工,或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着重探索变量之间本质性、规律性联系,并解释“为什么”产生这种联系,形成科学的理论认识。这是一个建立科学概念、作出科学判断和建构科学地解释事实的理论体系的过程。

3.撰写研究论文与报告

研究论文与报告是逻辑地把研究结果通过文字、公式及其它符号形式表达出来,是研究结果的符号化。通过论文与报告,研究成果才能广泛传播,供其他研究者借鉴、探讨和应用。

(三)总结评定阶段

教学研究工作的总结是对研究过程的整体分析、归纳和自我评价。通过总结,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与课题,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设想与推广科研成果的建议。